论教学内容创生:规定性要素及基本路径(1)
2017-11-13 05:42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论教学内容创生:规定性要素及基本路径(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教师用教材教学的实质是基于教材创生适性化教学内容。
摘要:教师用教材教学的实质是基于教材创生适性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规定性要素包括“主体”“资源”和“方法”三个维度,每一维度包括相应要素,共同形成系统。教学内容创生分为教学过程前的预设、教学过程中的机变与再生、教学过程后的系统改写。关键词:教学内容创生;规定性要素Abstract: The essence of teachers'using textbooks to teach is creating appropriate teaching contents based on textbooks. The determined elements of teaching contents include subject, resources and methods, each of which involve the corresponding elements and form a common system. The cre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rocedures: the pre-design before teaching; the change and generation during teaching and the systematic revision after teaching. Key words: the cre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the determined key elements一、教学内容创生规定性要素分析教学内容,系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教材重构、教材二度开发等研究目的,最终是为了创生最大限度适合教学特性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因素会对教学内容创生产生规定性作用?为便于理解,我们将规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因素划分为三类,分别是“资源”“方法”和“主体”,每类又包括若干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不同“匹配”,都影响教学内容的创生。(一)资源1.教材教材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教材是教学内容创生的法定、科学的、有一定实践验证的、承载重要社会经验与现代教育目的的素材。教材有法定使用依据,经过国家审定;有科学依据,经过专家、教师长期探索,有实验基础;教材精选和组织了社会经验,承载着教育目的,反映着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材有现实依据,针对前一轮教材使用中的弊端,期望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任何离开教材的教学内容创生都是难以成立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权威依靠,可以减少教学内容创生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尽管有人说,有特级教师没有教材也能够教学,而且教学很出色。但仔细考察后不难发现,那些特级教师已经“吃透教材”,胸有成竹。不管教师怎样用教材,教师必须用好教材。2.社区/校区、班组条件、社会习俗社区/校区条件范围广泛,他们属于并影响学校/班组教学。不同社区/校区的
政治环境、产业结构、生产水平形成不同的社会—心理氛围,影响教学内容创生的来源和范围;不同社区/校区有着不同的物质设施,教育实践基地、俱乐部、博物馆、科技馆等分布有着一定的差异,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差别更为明显,这些差异形成教学内容落实过程中的复杂性,但的确又是教学内容发生作用的重要基础。班组道德—精神氛围、社会—心理状况,班组学生学习准备水平、学生小组特点等等,有的通过学习动机间接影响学习内容,有的直接影响学习内容。新内容成功学习的前提是,以前所规定的水平已经达到,并以这一水平为基础产生积极学习。尤其是,不同社区/校区,吸引教师的力量差异客观存在。姑且不论教师质量差异对教学内容重组的影响,仅仅教师与课程类别的匹配,就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落实的年级水平。如
外语教学,在发达社区/校区,可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有的地区甚至从学前段开始,但是在经济落后区域,小学阶段没有外语教师,外语教学内容无从落实。教学内容开发,基于教学过程赖以存在的现实条件,创造性生成的过程,有什么条件,就可能创生什么样的内容。此外,社区/校区传统习惯、民俗风尚、人物风情的特殊性,规定着人的伦理价值、情感—评价模式、思维方式,影响着学校教学内容的选择,尤其影响人文社会课程教学内容的创生。3.自然地理不同学校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享有不同特点的人—自然的关系,学生在具有特殊性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自然形成与当地自然地理相适应的概念。如,南方对台风的概念、北方对雪的概念。又如,北方“秋风落叶”,到了南方一些地方则可能转换为“春落秋叶”。这些概念是学生学习内容的“前概念”,影响到新概念的形成。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不同气候特点、季节变换、时令规律,影响到教学内容的程序结构。(二)方法1.教学策略在特定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包括使用教学手段的方法,也可能成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本身也可能成为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教学内容也是客观要求,并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愿望,因为我们采用了某些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而当这些方法不被学生掌握和运用时,教学也就无从展开。教学
诗歌的过程中,教师采用阅读欣赏的方法,于是,关于诗歌阅读欣赏的方法就成为教学内容。或者,教师采用“问题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就成为教学内容。教的方法依赖于学的方法,教学方法及其组合决定教学内容的变化和充实。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学习策略才成为时下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然而,非常遗憾的是,这些策略一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时,教学这些策略又变得异常棘手了。因为,原本这些策略或方法,是伴随着教学内容的生成而产生,是在教学内容的变化过程中产生,而又影响教学内容,推进教学过程。如果独立将策略作为一门学科,在其教学过程中,又需要从别的学科中寻求帮助,这样,不管是降低教学成本,还是提升教学效益,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组织形式班级教学决定教学内容的最基本范围和容量,小组教学决定各种不同类型和形式的活动内容,个人活动则决定个别化作业范围和水平。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与个人活动不一定单独存在,总是在不同程度上组合运用。这为教学内容创生拓展了更大的空间。3.物质手段物质手段,改变着教学内容存在状态和表现形式,为教师创生教学内容提供机会和便利。物质手段本身及其使用方法可能成为教学内容。实验设施以及幻灯、投影的使用,包括在使用过程中如何注意安全,都是教学内容。在用毛笔书写的时代,“书法”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多媒体教室运用电脑写作,“学会使用电脑”也成为教学内容。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本身也是教学内容。一些教学手段更替另一些教学手段的整个历史,就是教育内容局部变化的历史,[1](82)教学内容变化也是如此,物质手段的使用方法更多时候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三)主体1.教师已有研究表明,教师使教学内容发生变化,具有必然性。“因为教师不得不考虑不断发生着变化的社会需求;学生的班集体各有特色;班集体本身既会因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也会由于偶发的学习动机而经常发生变化;具有的教学手段是各不相同的;教师本人由于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自己的爱好,也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的个性特点加进了学习过程;不可能详细地预见不同于教学过程的教学进程。”[1](122)这是因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使命就在于思考教学过程中各因素的作用。在教师完成使命的历程中,教师的知识基础、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价值观、社会经验、教学风格等等,都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创生。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创生,主要表现在他所从事的校本的课程开发活动,或教室本位课程开发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全班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学过程的逻辑性,从整体上压缩、补充、重组教材预先规定的内容。首先,表现在选择不同版本的教材,修改教材中落后于科技水平的知识,补充新知;再次,表现在教学设计中“留白”,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要求填补;其次,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知识形象化、学术知识生活化、结论过程化、复杂概念化整为零。在教学内容的创生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影响教师的教学目的,决定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生成。有的教师不在乎自己想教给学生多少内容,而关心学生实际能够学到多少内容,也有教师关心学生怎么学胜过学什么,还有教师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而非单纯的知识记忆。这些,都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影响深远。但总体上,好的教师总是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基础,估计学生学习潜力,设计教学内容,促进有意义学习,而不仅仅根据教学任务硬性规定学生学习内容。2.学生课程实施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有效学习与发展发生的前提是,教学内容的难度、水平、范围基于学生能够理解、接受和可能达到的程度。因此,教学内容创生总是受学生制约的。瑞吉欧特别强调了儿童作为“资源人”的作用和价值。儿童并非只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他们也拥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潜能;他们有自己的“问题”,也有自己的“理论”;他们不仅希望得到,也希望给予。他们可以为课程的发展、为教学、为教师提供积极的帮助。[2]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期望和理解。学生参与课程实施,是缩小学生适应性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差距,增进教学内容对学生适应性的重要路径。研究表明,即使是很小的儿童也对课堂公平、学生评价等学校生活的重要方面有着比较成熟的看法,这些看法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3]因此,教学内容设计要充分留意并吸收学生的看法,恰当处理内容,提高学习动机水平。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客观上也改变着教学内容。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或班级,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拥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在决定活动主题/研究课题、策划
活动方案等领域有一定的话语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愿望,提高活动水平。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型课程推行、以及建构主义教学等教学策略的普遍采用,使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等高级思维技能成为教学重要目的,也从课程实施角度要求学生扮演一个主动参与的角色,这是此类课程与教学策略的本质规定。近年来还有研究者呼吁,课程实施研究者有必要充分关注学生,并且尝试以多种形式将学生纳入新课程实施的研究之中。[4]可以预料,随着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研究与实践例证的逐渐增加,学生影响教学内容创生的例证也必然增加。3.家长及行业人士家长的教育观,影响其参与学校教学过程的范围和程度,也影响在家庭中对孩子教育的方式、方法、水平。如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提前教授孩子课本内容,或改变学生认知的前提特性,或改变学生学习内容的动机与情感,都会对教学内容产生影响。因此,家庭学校协作设计教学内容,是教学研究的课题。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走出困局的选择:新编思想政治教材三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