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农村职中招生难的原因及对策(1)

2017-11-15 04:14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农村职中招生难的原因及对策(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农村职业中学招生难的问题现已成为制约农村职中发展的瓶颈。
农村职业中学招生难的问题现已成为制约农村职中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农村职中招生难的问题呢?笔者对此作一点探讨。  一、农村职中招生难原因分析农村职业中学生源不足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学校外部和学校内部两个方面的基本原因。  (一)学校外部原因第一,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上学不种田,种田不上学"的落后观念在一些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很多农民送子女上学就是为了"跳农门"。而农村职中不可能大批到城市就业,因此,农民不愿将子女送到农村职中上学。  第二,初中毕业生升学指导的偏向。笔者对某镇342名应届初中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志愿上农村职业中学的只有15人,占4.4%,而这15人也是准备考对口高等院校,没有人真正准备回家务农。社会上对初中升学选择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一普中,二技工(技校)、实在不行去打工。"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农村初中毕业生的择学取向。另一方面,目前初中教学质量评估也影响着初中毕业生的择学。现阶段,评判初中教学质量主要以合格率、优秀率和升人重点中学的人数为主要依据,这就迫使初中教学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忽视了向学生宣传发展农业经济和农村职业中学的重要性。有的教师干脆对学生讲:"你不好好学习,就去上职中。"把上农村职业中学当作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一种惩罚,怎能不严重影响学生报考农村职业中学的积极性呢?  此外,农科类专业收取较高的代培费,也影响了农民送子女上农村职业中学的积极性。目前,农村职中的收费虽比其他职业中学低一些,但对农民来说仍然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按1998年的收费标准,每个住宿生每学期交给学校的费用最低也要1300元(其中代培费每学期300元),加上零用开支,三年下来也得万儿八千。农民是很讲究实际的,要他们花这么多钱上个农村职中,毕业后仍然回家种田,他们是不情愿的。  (二)学校内部原因第一,农村职中学科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某县一所农职中自1991年开办以来,先后开设农机电、多种经营、财会、建筑、保安等10多个专业。凡认为是"热门"的就上,结果师资教学设备跟不上,学生学不到真本领,毕业后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因此,许多专业成了"兔子尾巴--长不了",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第二,实验基地问题。由于经费困难,实验基地发展缓慢,设施简陋。项目也没有效益,体现不出先进性和示范性。某农职中开办时征地盖房办起了特种养殖和塑料大棚,先后养过甲鱼、螃蟹、山鸡、野鸭,种过反季节蔬菜,结果无一获利。学生看了心寒,对学农不感兴趣;农民看了心冷,再也不愿将子女送往农职中。  第三,专业师资的质量问题。农村职中的专业教师,有从普教改行来的,大部分是近年大学毕业生,他们理论水平尚可,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专业面也较窄,不可能很好地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以上是农村职中形成"招不进"、"留不住"局面的主要因素。  二、克服招生难的对策要克服农村职业中学的招生困难,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加大宣传力度,切实转变观念首先,政府部门在宣传《职教法》的同时,还应利用宣传媒体对农村职业中学的办学成果和办农村职业中学的重要意义进行广泛宣传,树立农村职业中学毕业生中的种养大户典型,宣传农村对种养人才的渴求和农村发展的前景,改变人们对务农的旧的传统观念。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把握初中毕业生择学的舆论导向。在应届初中毕业生中宣传农业的重要性和上农职中学习的广阔前途,鼓励一部分学生报考农职中学,并把升入农村职业中学的学生数作为评估初中教学质量的依据之一。再次,农村职业中学自身也要做好宣传工作,把自己多年的办学成果展示给社会。还可以让已被对口高校录取的学生和往届毕业生中的种养大户深入各自母校现身说法,宣传上职中给他们带来的实惠,从而转变人们"读职中无奔头"的观念。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中等职业教育进入发展新时期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的三境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