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再谈上课专心听讲

2017-11-19 01:11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再谈上课专心听讲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以新课标反思上课认真听讲从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上课认真
以新课标反思上课认真听讲
从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上课认真听讲这句话无疑是老师们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的口头语,是老师上好一节课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甚至成了衡量一个学生品行的标准。多少年来,人们对此熟视无睹,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是无可挑剔的。然而,当我们用新课程标准理论重新审视这句话时,也许真应该画一个大大的问号了,我们确实应该对其实质做深刻的分析了。
美国语文教学研究会主张用一个更大的社会概念“倾听”来代替简单的“听课”一词。会长丹尼斯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倾听来进行的,语文教师首先教给学生的学习技巧应该是课堂倾听”,即“如何听课”。
我们平常所说的听课是指简单的用耳朵听。听课时,学生如果不融入兴趣、思维、感情等主动性因素,即使认真到一字不落的程度,也只是被动听课,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还会出现“左耳听右耳冒,老师说啥不知道”的现象。这种单向的让学生认真听讲的信息交流,片面地对学生的要求,其实是一种苛求,而这种苛求的背后则体现着教学的专制。传统的教学,我们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因而流行“请君入瓮”式的“教案剧”,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授人以鱼”,按照程序,按照教案,滔滔不决地讲解,津津有味地分析,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用统一的尺度抹杀创新的火花。在一些教师的心中,规规矩矩,绝对服从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爱问好动的学生则会受到斥责,只有有错的学生绝无出错的老师,不准学生和教师争论辩白。这样的结果是以我们辛辛苦苦,任劳任怨的付出,培养了一批批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本本文化尖子和许多以失败者心态走向社会的人。“上课认真听讲”本无可厚非,但能听并不等于会听,会学。课堂上除了有少之又少的几分钟时间分配于你向大家“起立展示”,其余的时间里你都处于参与倾听活动的范畴。《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指出:“倾听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师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它还包含鉴赏性思考、主动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方面。听力和理解是它的基本要素。语文能力应首先把这种基本要素作为强调和培养的目标。教师授课时,不能满足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认真状”,要对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等进行大胆创意,引导学生最大程度的处于积极的倾听状态,以提高授课和听课效率。传统意义上的上课认真听讲实则就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上课认真听讲”就新课程标准理念而言,其实质仍应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表现。由于学生自身资质的参差不齐,他们的倾听能力和倾听状态也会有很大差异。据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倾听效果是由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目的来决定的。听课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自身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身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什么时候听。所以对同一堂课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掌握的程度自然有别。老师必须摒弃陈旧古板的教学模式,克服千篇一律的填鸭式课堂说教,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建立互动的课堂,不仅观其学习的表象,更要深探其能动的内在。
在新的课改实践中,我们还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①教师讲的课成为学生的“耳旁风”,请学生朗读或答题,学生张口结舌不知所指。②学生一边争先恐后高举小手,一边急切呼唤“我来!”“我会!”。教师请一学生发言,该生洋洋自得,其余学生无心聆听,或为自己未有发言机会而连声惋惜、抱怨,或迫不及待地轻声与同学交流。该生发言结束,其余学生要求发言的高潮再起。如此循环之中,学生心态浮躁,听讲浮躁,表面的灿烂下面是内在的苍白——轻学习交流,重表现自我。③学生从多角度回答问题后,再请学生发言,学生不能归纳综述。有的学生还一再举手要求发言,回答结果却是简单重复某个学生的回答,或是一些明显的错误。……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虽多,但有一点令人深思:孩子们上课“听”了吗?倾听老师、同学乃至自己的心声了吗?孩子们在学习中又“爱听”、“会听”吗?《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而且,在第一、二学段目标中就已提出了“倾听”“把握主要内容”“简要转述”“商讨”等要求。试想,如果我们的孩子已能乐于倾听,善于倾听,何来上述课堂教学中令人尴尬的现象?
上一篇:对新教材的初步认识与体会—对新《音乐课程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