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校企合作的建立(2)

2017-11-20 04:16
导读:1.2 再评价实践锻炼作为学习的途径。 在实践中学习正在受到关注。教育 心理学 对这种学习方式进行过阐述,基于工作过程的研究也对这种学习方式进行

  1.2 再评价实践锻炼作为学习的途径。

  在实践中学习正在受到关注。教育心理学对这种学习方式进行过阐述,基于工作过程的研究也对这种学习方式进行了诠释。这种学习观点重点强调真正的学习环境,也成为支持合作高等教育的强有力的论证。教育心理学家一直倡导将知识的建构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因为通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只能从某种具体的实践经历中实现。在实践中学习,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参与工作的机会,因而促进了知识建构的过程。同老师在课堂上的单纯讲授相比,当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他们会认识到对于抽象专业知识以及后设认知策略的学习变得更加容易。继教育心理学之后,一些研究考虑学习到工作的转换,这些研究也支持通过实践锻炼来学习的观点。OECD关于学习到工作过渡的研究中提到,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是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Billett认为,学生参与生产车间的工作过程,同时他们必须深刻领会整个工作过程,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因此,学生参与的工作过程和具体实践项目将影响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1.3 就业市场导向的重要性。

  最后,合作高等教育体系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过早的进入复杂而日益苛求的就业市场。而且,社会期望受过良好训练的个人拥有一些在传统教室无法获得的能力,比如沟通技巧,团队合作能力和在工作环境中保持自信和愉悦的能力。再者,学生有一种从学校外部专家那里拓展自己专业领域的渴望。作为学生进入就业市场的首次体验,合作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将基于工作的学习视为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而且学生认为比起全日制学生,他们在就业市场占有一定的优势。OECD指出工学结合的主要优势是,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在毕业时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他们的工作表现更加优秀,而且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合作教育中,教育与就业市场产生极大共融,提高学生社会沟通以及商业谈判技能的必要性也使得高等教育中合作课程显得尤其重要,真正的工作环境对于这些技能的获得是必不可少的。

  2 什么因素阻碍了高等教育中合作培训体系的认可?

  尽管有许多有力的动因促进合作教育的发展,合作教育在自身发展中也遇到了困难。我们认为,阻碍合作教育被认可的因素来自于对学术水平的下降和学术自由的丧失的忧虑。也存在一些非常实际的阻碍因素,如学校系统和工作环境的分离,这种分离导致相互之间的误解。

  2.1 高等教育的水平。

  许多政客,大学行政人员和教辅人员担忧合作教育中教育价值观的消亡。合作教育的反对者存在一种担心,担心合作教育课程中理论和实践的均衡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合作教育中学习是在工作场所进行的,因而担忧学生学不到充足的理论知识。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工作过程中的实践进行深刻反思和领会在知识的掌握中起关键作用。合作教育与工作场所的实践训练密切相关,每天辛苦繁忙的工作使得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和消化吸收,因此,工作过程并不能上升为学术课程。工作环境既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也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反思与消化吸收,因为工作环境和学生自身都缺少能够对知识进行反思的条件,现在的问题是合作教育中的培训与具有较高威信的职业课程差距很大。尽管如此,大学学历水平的下降对于相关各方都是没有益处的。即使学习被延长,课程中增添了额外的学习任务,学生还是目的明确地选择合作教育来提升自身资质。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学习机会,大学教师看到了拓展课程的真正意义。乐于参与合作教育的企业老板,主要兴趣不是为了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他们的兴趣在于吸引工作积极性高和前途光明的知识型员工,同时他们关注的是同大学这样的知识核心建立起稳固持久的联系。大学和企业实现双赢,促进双方专门知识技能与机会的增长,合作教育体系对于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起到互利互惠的促进作用。

上一篇: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衔接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