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观的教育价值及其课程实现(1)(2)
2017-11-22 04:22
导读:( 三)科学价值观科学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科学“功能”“作用”的墓本看法。近代科学诞生之后,在科学的价值问题上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并且愈演愈烈。“
(三)科学价值观科学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科学“功能”“作用”的墓本看法。近代科学诞生之后,在科学的价值问题上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并且愈演愈烈。“近代科学之父”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里的知识指的就是科学知识。培根认为科学知识是人类“驾驭自然的巨大力量”“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和推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6]历史上的逻辑经验主义者更是将科学知识视为一切知识的典范,同时他们认为科学是万能的,它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与此不同的是,从近代科学诞生之日起,很多人文主义者就开始对它的价值和负面作用表示怀疑和优虑。早在18世纪中叶,卢梭就指出,科学不但无助于“敦风化俗”,而且“是道德的最凶恶的敌人”。闭马尔库塞也强调,虽然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一个“富裕社会”,但同时也把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进入20世纪后半叶,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这已引起了世人的警惕。社会主流的科学价值观直接影响着科学教育、科学课程政策的制定者,并通过他们控制科学教育和科学课程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科学教育目的、科学课程目标、科学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设定和选择。比如,一个觅须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常常会强调科学的正面效应、工具价值,所以会将科学知识的获得和使用作为科学课程的主要目标;而追求社会可持续发展、追求公民素质全面提升的社会,则会对科学的负面效应给予足够重视,并兼顾科学文化在思想观念和道德层面的教育价值。另外,科学价值观也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科学课程有义务使学生明白科学的利害善恶,这是将来学生能够正确、全面认识科学的需要,更是学生将来作为一名合格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四)科学习得观科学习得观是指人们对科学文化应该怎样学习的基本看法。与科学观的其他三方面相比,科学习得观更容易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它是科学观在教育领域中的集中体现。科学习得观的建立与发展取决于人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价值的判定和学习心理的认识。一定意义上讲,科学本质观为我们揭示学习对象是什么,科学价值观为我们指出学习内容的功用,学习心理则为我们阐明学习内容应该怎样学,“学什么”“值得学”与“如何学”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不同的科学本质观、形态观、价值观出发,人们能够获得不同的科学理解,从而形成不同的科学学习观。同时,特定的科学价值观、学习观还会在科学学习内容的选择过程中起到过滤作用,只有通过了这两层筛选的科学内容才可能进人科学课程。’比如,“以太说”虽然是学生能够接受的,但它不符合我们的科学价值观;而“广义相对论”虽然符合科学价值观,但又难以被学生接受,所以二者都不能成为中学科学课程的内容。从科学课程的发展史上,我们也可以发现科学观对科学课程的深刻影响。在科学课程的“合法化”时期,[5]科学知识几乎被视为科学的同义词,科学知识的价值被绝对化,于是科学学习要学习百科全书,要死记硬背。在课程的“活动化”时期杜威指出,对这种动态、过程性的科学,应当以活动的方式—主动作业来学习。随着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开始注重科学知识的结构,提倡“发现式”学习法,主张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20世纪末叶,科学元勘学科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中,打破了科学的客观性、静态性和价值无涉的神话,加之后现代主义的推波助澜,人们认识到科学是一种以社会和个人为主体的建构过程。由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发展,并成为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科学课程学习方式。二、科学观的教育价值科学教育中的科学观常常以潜课程的形式存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往往不容易被师生觉察到。但正确的科学观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自然观、发展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观教育有利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对科学文化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对世界的态度、观念和看法,进而促进学生整个世界观的形成。纵观近代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科学学科、不同的学术流派中隐含着不同的世界观,这既反映了科学观本身的复杂性,也体现了科学观内涵的丰富性。比如牛顿力学,可以作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之世界观的依据,也可以因其无法揭示“第一推动力”的来源而成为宗教经文的注释;在“测不准原理”的解释中,爱因斯坦向来认为“上帝不是在掷般子”,坚持决定论的思想,而海森堡却认为“平常所谓的因果性不复存在”。[9]科学文化中世界的多面性、复杂性为科学课程的规划者、实施者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同时也对科学课程设计者、实施者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要具有较强的鉴别和选择的能力,需要解决把什么样的科学观、用什么样的方式提供给学生的问题。从这一角度来说,科学课程工作者决定了科学课程中的世界观取向,也决定了学生世界观的发展方向。科学观教育有助于学生自然观的建立。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的基本理解,其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其核心。在古希腊,人们已经开始尝试认识、理解自然,他们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类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到了培根时代,人们的自然观开始发生变化,培根首先提出人要征服自然界。此后,西方科学发展一直以追求科学的工具化、技术化为目标,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断裂和对立。但随着人类对自然控制力的增强,人们发现自然的反抗也在加剧,人们无法摆脱自然的种种报复行动,于是人类做出妥协,寻求与自然和解,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管怎样,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革新人与自然对立的理解是一种进步。在这一方面,我国古代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代表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相通的、和谐的,这对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刻启示。科学只是人类理解自然的途径之一,并且仅仅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往往会陷人人、物两分的境地。所以,理解自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不能脱离人文精神的引导,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为指导,反思和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