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教育在个体创造力培养中的困境及其出路

2017-11-22 02:37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论教育在个体创造力培养中的困境及其出路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个体创造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使命。但由于
摘要:个体创造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使命。但由于创造力本身的特殊性,以及传统教育观念的落后,使得学校教育在个体创造力培养上遇到了不少困境。这些困境包括创造力的可教育性受到质疑、知识积累与创造力的提高不成正比等方面。本文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创造力 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
  
  创造力(也称创造性)是指产生新颖而有特定价值的心智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个体创造力的培养”是指通过个体自身及外部的努力,如学习、实践及教育、管理等,使个体的创造力得到成长、发展以及开发和应用等所有实践。培养具有高创造力的个体,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使命。“创造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突出主题。”然而,由于创造力自身的特点以及创造性人才的特殊性,教育(仅限于学校教育)在个体创造力的培养方面遇到了重重困境。
  首先,创造力的可教育性受到质疑。一些学者指出,由于很难区分出创造力与智力、人格和知识经验之间的因果关系,加上个体创造力的遗传决定因素不可忽视,导致了教育在创造力培养上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很难判断教育是否真的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还有一些学者指出,创造力不是技能,它没有既定规则,故而不可传授。例如,留美学者黄全愈博士认为:“凡是能传给他人的,一定是可重复的,而可重复的则一定不具有创造性。例如绘画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从A传给B,又从B传给C的”,“而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物质,是无法从A传给B的”。因此,由于创造力不可直接传授的特点,使其可教育性在一定范围内受到质疑。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其次,知识的积累与创造力的提高不一定成正比,使得侧重知识积累的传统教育在创造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受到限制。创造力是一种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单纯的知识获得本身与创造力并无直接对等关系,知识的增加并不等于创造力的提高。因此,传统的具体知识和具体方法的传授无疑并不能增进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并不是由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简单相加后的加合体,而是由各种知识与能力有机组合后而新生的复合体。因此,积累与创新之间并没有线性关联,这就意味着任何既定知识都难以成为知识大厦的稳固基础。”长期以来知识的多少、教育程度的高低一直是衡量教育质量以及个体能力的主要指标,因此,传授知识是教育的基本和主要的目标。但不少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创造力越低,知识的拥有量与创造力呈负相关。这就给目前主要追求知识积累的我国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带来了许多困难。
  再者,示范和模仿是教育的主要方法,但研究表明,直接示范和模仿会使模仿者的创造力减弱。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示范和模仿给模仿者设定了特定的思维框架,使模仿者的思维倾向于单纯模仿前人已有的思路和方法,而无自己的创新思维。第二,示范的知识和技能内容通常是显性知识而非隐含知识。显性知识是那些可以用语言、动作及模型等外显的符号、方法和实物来表示和传授的知识。隐含知识是个体在实践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它难以用语言表达,因而主要不是由他人传授而是自己悟得的。但是,对于科学创造而言,隐含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学者指出,隐含知识体现了人类思维固有的创造性,激发和利用隐含知识特别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H显然,示范和模仿的作用仅限于显性知识而很少能涉及隐含知识,所以,示范和模仿并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最后,外部评价(如表扬、评分等)是教育成果评价和激励的常用手段,但它在学生创造力评价和激励方面却不是一个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在创造性成就上,创造力表现的潜伏期相对较长,而教育评价周期相对较短,导致了外部评价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情况。有关创造性成就的“十年定律”表明,创造性个体一般在开始涉足某一领域、从事相应工作约10年左右的时间才会有重大的创造性产品产生。这样,教育的外部评价作用通常很难等到个体做出创造性产品以后才进行,因而也就失去了评价对学生创造性成就的反映和激励功能。另一方面,研究表明,外部评价有碍创造力,“即使实际的评价是积极的,也同样可能有害于未来的创造性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创造性必定发生在自我评价的背景下,而不是发生在感受到被别人评价的背景下。目但是,目前我国的评价主体主要仍是教育机构、教师以及父母等外部主体,学生自我评价的机制还未充分建立。
上一篇:评语初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