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在个体创造力培养中的困境及其出路(2)
2017-11-22 02:37
导读:要走出以上困境,我们显然不能再遵循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是要树立面向开发和发挥个体创造力的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手段和管理模式。第一,
要走出以上困境,我们显然不能再遵循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是要树立面向开发和发挥个体创造力的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手段和管理模式。第一,坚持创造力的可教育性原则。发展心理学所积累的许多证据表明,思维和人格具有可塑性和可教育性,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也不例外。只是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在创造力培养上的直接影响作用要小于间接影响作用。原因是,创造力不能够直接从教育所传授的具体内容中获得,而需要个体对已获得知识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再加工才可,因此,教育对创造力培养的作用可能仅仅在于为创造力的发展和发挥提供一种知识、经验、思维策略上的准备以及形成一种创造意向——如创造性人格、动机、思维策略以及创新型环境氛围等。所以,教育者需要铭记,教育在创造力培养上不能急功近利,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未来发展和成长而不是现实的创造性成就。正如
西南大学创造力心理学家张庆林所言: “学生在学校主要的事并不是创造出伟大作品,而是在感兴趣的领域获得一种准备……所以,教育对创造性发展来说主要是提供一种适当的准备。”
第二,注重知识的创新应用而不仅仅是“学”,强调知识的“质”而不是“量”。斯滕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创造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体的心理资源(如知识、动机)在创造工作上所作的投入。所以,要提高个体的创造力,就要使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投入到创造性应用当中。知识拥有量与创造力不成正比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创造力更多地受知识的质而不是量的方面的影响。知识的质是指知识的编码、加工以及提取、应用等方面的质量。要提高知识的质,一方面需要对知识进行体系化和结构化表征,而不是机械的原样复制;另一方面,学习目的要从“认识型”(或称“理解型”)转向“加工型”(或称“思维型”)。前者强调对知识单元含义的理解(如字词、公式定理的含义),而后者强调知识单元的进一步加工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如对字词含义的联想、扩展,以及思考公式定理在不同问题情境中的不同使用策略。
大学排名
第三,减少学生对具体授课内容的直接模仿,增加创造性人物榜样的示范作用。有研究表明,虽然对先前产品的示范和模仿会减弱模仿者产品的创造性,但创造性人物的榜样作用却对模仿者的创造力有积极作用。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就要减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直接模仿,例如减少
数学解题方法、作文写法的直接的生搬硬套;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树立创造性学生榜样,通过榜样的创造性人格、思维风格等方面影响其他学生的创造力。毋庸置疑,教师本身更要从各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成为创造性教师。创造性教师既可以及时发现和准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表现,还可以发挥创造性人物榜样的间接影响作用。
第四,转变通过外部评价来激励学生的做法,多采用内部评价(自我评价)的激励方式。因为自我评价是产生内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