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及其应付(2)
2017-11-23 04:11
导读:2.传统诚信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方法和载体创新不足。诚信教育主张方法多元化、艺术化,而传统教育却重理论灌输,轻实践锻炼;重师长训导,轻自我
2.传统诚信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方法和载体创新不足。诚信教育主张方法多元化、艺术化,而传统教育却重理论灌输,轻实践锻炼;重师长训导,轻自我教育;重群体讲授,轻咨询
辅导。在调查过程中,被问及“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时,33.9%的调查对象选择“教育缺乏针对性”。当调查组问道:“您认为大学
校园开展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哪些”时,选择“利用多种媒体大力宣传”、“加强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大学生分别占39.2%、43.8%、31.3%,均低于选择“建立健全诚信制度”(52.9%)和“加强个人修养”(58.8%)的大学生比例。该题目的设计虽然意在咨询大学生对于诚信教育问题对策的看法,但大学生对传统诚信教育模式,如媒体宣传、思政工作,理论课教学等评价如此之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诚信教育方法的老化和诚信教育载体的滞后。
3.社会转型期不良风气负面影响,侵蚀高校管理者诚信信仰。恩格斯曾经在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道德观时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这一论述论证了人的道德信仰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相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当下市场经济正处在转型时期,各领域制度建设亟待完善,各种丑恶现象层出不穷,如贪污腐败,制假贩假,学术剽窃等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通过“溢出效应”向高校蔓延,而高校管理者由于身具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成为歪风邪气的易感染群体,进而引发高校管理中的失信行为。调查组发现,虽然大多数学校都有诚信评价制度和诚信监督机制,但出于
就业率和大学生个人发展等因素的考虑,高校有时会将涉及诚信违规的材料从毕业生的档案中取出。这种行为,虽然照顾到高校和个别毕业生一时的需要,但是给其他大学生造成一种明知故犯的形象,不利于诚信教育工作的开展。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对策分析
1.提高失信成本,并建立诚信品质培养的长效机制。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到“在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您的态度”时,有41.6%的大学生“完全赞同”,有52.9%的大学生“可以接受”,只有2.8%的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另有2.6%的大学生选择“不好说”,这项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建立健全诚信制度持赞成态度,高校建立诚信档案制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失信成本,符合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在另一道问题中,调查组问道:“将大学生诚信档案与各种评先推优、入党就业等方面挂钩,您的态度是?”调查结果显示41.6%的大学生“大力支持”,45.8%的大学生“可以接受”,选择“无所谓”和“不好说”的大学生分别只占4.9%和7.7%,这项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赞成把自身重要利益与高校诚信制度相联系,愿意接受诚信奖惩制度。邓小平曾说:“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