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有生命的语文(2)
2017-11-27 04:49
导读:琅琅的读书声贯穿了四十分钟的课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
琅琅的读书声贯穿了四十分钟的课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
让我们珍视“童心世界”的宝贵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去学习。
二、关爱、激励、培养自信,实现有效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自信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可从罗森塔尔的实验中看出:
1968年美国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从18个班中随意抽取了一些名单,却以赞赏的口吻,煞有介事地将“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郑重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八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特别浓厚。为什么这些本来十分普通的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原因就在于心理学家通过“权威性谎言”暗示老师,坚定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信心,激发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掩饰不住深情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唤醒了他们的信心,点燃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自爱自强,一股幸福、欢乐、奋发的激流在孩子们的心中荡漾!这种由于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自信心就像一个人的耐心、恒心、爱心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同样需要唤醒与点燃、培养与锻炼、实践与坚持。在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方式点燃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它成为一个人可终身受用的能力、品格、素养。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比如:在听客车厂子弟小学谢迎新老师执教的《坐井观天》一课时,对于学生的发言,谢老师总是用“OK”、“真棒!”或伸大姆指来响应,即使学生的回答很平常,谢老师也毫不吝啬地给学生以鼓励;当学生不敢表述时,全班学生会一起呼喊本班的奋斗口号:“掌声响起,鼓励自己,我能行,我最棒。”被鼓励的学生像汲取了信心和勇气,声音洪亮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最让人感动的是让学生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时,一位较差的学生这样评价自己:“老师,我觉得这节课的内容有点深,我比较笨,没学会。”谢老师马上提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孩子回答出来了,谢老师高兴地说:“孩子,这就是你的收获,你又进步了,你一定会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我禁不住看了孩子一眼,他那懊丧的神情不见了,眼中流露出欣喜、自信、感激的神情。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一时刻是孩子生命中的绿洲,这样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
回来后,我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关爱、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学生变得乐于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思维开放,智慧互相碰撞,实现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激励方式可以灵活运用,诸如:眼神赞许、颔首、伸大拇指、微笑、抚摸学生的头等动作,也可用“你真行”、“真棒”、“好样的”等语言,还可以用评选“小能手”、“表现奖”、“创新奖”等。
三、采用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实现有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