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与思政课实效性(2)
2017-12-10 01:06
导读:目前大学思政课主要开设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中国近现代史 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目前大学思政课主要开设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主干课,《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以及《当代
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在这些课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增强学生的信心和爱国热情外,还可以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从反面渗透忧患意识的教育,培养其忧国忧民、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这样不仅可以促使他们摆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就是一种“教化”,是空洞的说教的错误认识,还可以刺激他们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终生。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思政课的认识,达到了思政课的目的,提高了思政课的实效性。
(一)运用唯物辩证法,培养大学生“一分为二”的忧患思维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刻都要“一分为二”。如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如2008年,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3位,赶超德国,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逐步迈向总体小康,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2008年我国人均GDP才2 460美元,居世界104位。通过世界第3和世界104位的强烈对比,教师运用对立统一,事物一分为二的唯物辩证思维在成绩中谈落后、说困难、讲危机、道忧患,并继续引出我国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但也应当看到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生产水平不够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健全,经济、科技、教育、国防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成绩中谈落后、说困难、讲危机、道忧患,将忧患意识与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不会使学生丧失信心,而且更能使其感受到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同时,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诸如说出对方的优点和缺点等小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懂得用“一分为二”的忧患思维去分析问题和看待问题,在看到优点的同时更加要注意自己的缺点,这样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不会悲观失望,在成绩面前不会沾沾自喜或盲目骄傲,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顺不浮、逆不衰”,在人生的旅途中正确地把握自己前进的步伐。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以史为鉴。增强大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意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只有了解中国的昨天,才能理解中国的今天,把握中国的明天。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利用中国近现代史证明缺乏忧患意识,以天朝美梦自居的结果只能是被动挨打。在中国近代史中,由于清政府的盲目自大、闭关自守,没有了解到欧洲的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最终在1840年后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历程,从184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百年历程中,面对鸦片战争后的国家民族危机,忧患意识成为救亡图存的思潮,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奔走呼号,或维新或革命以至于流血牺牲。正是近现代先驱者们炽烈的忧国忧民之心使他们前赴后继不断探寻中国的出路,最终使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