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心理的路径探讨(1)(2)
2017-12-14 01:59
导读:(二)社会公平、正义缺失诱发民众心理积怨。大众心理面临“公平困境”。由于体制的缺陷,社会的转型、经济的转轨导致社会公平、正义严重缺失。一是
(二)社会公平、正义缺失诱发民众心理积怨。大众心理面临“公平困境”。由于体制的缺陷,社会的转型、经济的转轨导致社会公平、正义严重缺失。一是居民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二是一些社会群体主要是农民和工人,为改革发展所作贡献与应得之补偿不对等,其利益严重受损,正当权益得不到及时伸张和维护;三是不同部门、行业和群体之间的竞争机会不平等、竞争规则不公平,这是导致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四是非法致富、行政垄断和干部腐败三大公害,引起民众心理积怨。如果这些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极易诱发群体性事件。因此,只有将“公平与正义”作为政府明确追求的目标,人们能够靠能力和贡献分享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且有尊严地相处,政府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才能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才有可能。
(三)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文化也得到了长足进步,各种良莠不齐的文化形态无障碍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大众心理面临“人文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已经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轨道,“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铁律和法则。在成功与失败的选择面前,利益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虽然“主旋律”的主流文化试图通过宣传来表达改变“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决心,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人们对金钱的攫取欲望和对世俗生活享乐的期待,几乎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而且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以大众传媒的形式消解着我们的传统。一些影视剧作品在消解和颠覆以往的伪
政治化、伪崇高化生存的叙事后,并没有为生存找到超越性的意义,表现出的却是日常人伦关系的过分亲密和对消费文化的过分渲染,甚至不同程度上具有将某种前现代生存与后现代精神的负面因素集于一身的特征,从而缺乏真正现代的进取精神和价值追求。这些对正常文化秩序、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林燕清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科举历史演变的教育外部影响因素分析个案研究
论结构思想及其在
心理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