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策略(1)

2017-12-13 06:5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策略(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提高学生
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探究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一、体验体验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能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推动学生的认知。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染上情感色彩,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投入程度和思维力度。如教学《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这节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案例:“模拟新闻发布会──孙中山、李大钊先生答记者问”。多媒体显示图片:1924年孙中山、李大钊等人走出国民党“一大”会场时的情景,然后请学生以当时记者的身份,向国共双方代表采访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有关问题。当一个学生以记者身份采访时,其他学生则以孙中山或李大钊的身份答记者问。由此,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体验中进行换位思考,自主探究。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们探讨了诸多问题:李先生,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而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为什么要在一起合作呢?双方合作的基础是什么?一旦发生意见分歧该怎么办?是不是全体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孙先生,共产党员的加入会对国民党产生怎样的影响?革命成功后,革命成果该如何分享?等等。以前从不主动发言的某位女学生,在此次活动中,她的提问与回答达到6次之多。当下课铃响起时,学生们的探讨还意犹未尽。从课后的调查看,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形式。可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换位思考,能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二、质疑“疑”即“理性的怀疑”。质疑是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并加以评价的体验。缺乏问题意识的人,常常是按部就班,只求无过,把现成的方法和结论当成真理。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唯师,不唯书,敢于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后的成功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精神。比如,在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时,可引导学生自学并就疑难处提问:先要求学生自学,同时开通“辨惑热线”,鼓励学生就自己理解上的疑难处提问,随时“拨打热线电话”,由师生一起加以解答。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宽松的提问氛围,学生可以对教材现有的各种观点展开全方位的质疑。与传统教学不同,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材中的历史结论,而是开始了自主的学习,积极的探究。再如,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质疑类的作业:预习提问、复习提问、学生自己命题等,在任务驱动中,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三、讨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甚至把史学界争鸣性的问题纳入课堂,让学生讨论,使他们在倾听不同学术 观点的过程中集思广益,这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利用乡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上一篇: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价值及传播途径研究(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