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历史的粗略考察(1)(2)
2017-12-22 02:55
导读: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学术文化逐渐走出了贵族的圈子,扩大到下层中去,并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了一大批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学术文化逐渐走出了贵族的圈子,扩大到下层中去,并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了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我国
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儒家的音乐教育。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山祖师,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教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他的身教开创了我国古代教育实践先河。
孔子作为思想家,不仅表现在他对政治、教育、
哲学、
伦理学等知识领域的精通,而且也反映在他对音乐的独特见解和实践上。他继承夏商西周以来的乐教思想,主张礼乐并重,认为人格完善的境界,只有通过“乐”才能达到,所以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⑤的教育思想。他对音乐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的认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他对音乐的重视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对音乐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他能唱歌、鼓瑟、弹琴、吹笙和击磐。“孺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⑥“孔子即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与笙歌”。⑦“子击磐于卫”⑧等,都记述了孔子的音乐实践活动。“子与人善歌,必使之反之,而后和之。”⑨另有,“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十日不进。师襄子日,可以进矣。孔子曰,‘五巳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又问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又问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人也。’又问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⑩上文中“曲”与“数”指的是技术问题;“志”则指形成一个乐章的精神;“人”却是呈现某一精神的人格主体。由此可见,孔子的音乐实践是由技术而深入于精神,进而把握到这种精神,同时可以看出,一个伟大艺术家实践活动的过程。因而,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也是以他音乐实践为前提的,故而进一步阐发了他的音乐教育主张。他认为音乐具有强大的政治作用和强化功能。他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11”强调音乐有改善社会风俗的作用。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12他自己办学,弟子达三千人,在其教育中,音乐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切都说明孔子看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作用。总之,孔子重视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安定的政治局面,最后达到由乐观政、知政以至治道的政治目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孔子之后,孟子和苟子是儒家思想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不但赞成孔子采用的教育科目,而且也认为音乐对于人的性情具有陶冶功能。孟子说:“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是可以也?恶可以,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13,与苟子的“语言是其志也”……“乐言是其和也”14,夫乐者,乐也,人性之所不免也,故不能无乐”15等主张都表明了他们对音乐教育的基本看法。总起来看,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注重个人的身心修养,其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则是根本。但不管怎样,儒家的音乐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乃至今天的我国音乐教育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另外,在先秦诸子中,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有过非乐的言论,这些言论在墨子的《非乐》一书中。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也有过否定音乐的思想,主要存于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齐物论》中。他们的这些言论和思想,既不意味着否认音乐的存在,也不表明他们否认音乐艺术的魅力和音乐教育作用。
我国古代的音乐教育,由于春秋时的孔子继承夏、商、西周以来的音乐教育的先进经验,并且在自己音乐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发展,使我国古代的音乐教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文化也由此而获得“乐感”文化的美称。然后,由于种种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所致,在其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我国的音乐教育却逐渐衰退了。怎样认识我国音乐教育衰退的这一历史现象,一直是人类文
化学家和
历史学家研究的课题。但不管怎样说,先秦的音乐教育主要是强调其社会功能作用,这一点是能够得到认同的。因而可以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以及音乐社会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出的功能也在转变,音乐教育也会有所变化,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