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侨商吴锦堂的捐资办学思想及实践(4)
2017-12-23 01:07
导读:三.吴锦堂捐资办学的原因 吴锦堂捐资办学、热心近代教育,有着其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也有吴锦堂本人的主观因素。通过对其办学动因的分析
三.吴锦堂捐资办学的原因
吴锦堂捐资办学、热心近代教育,有着其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也有吴锦堂本人的主观因素。通过对其办学动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吴锦堂的办学思想。总的来说,其办学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
鸦片战争的炮火使得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开始丧失了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外国侵略者接踵而至,侵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而落后的中国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连续战败,使得民族危机不断的加深。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面对这种现实,国人由惊叹技艺不如人,进而认识学问研究不如人。8中国有识之士的救国之路也开始从“言技”到“言教”。十九世纪末,中国社会掀起了教育救国的社会思潮,这使得大批的商人也积极地参与到捐资兴学的行列。
吴锦堂长期旅居日本,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了海外同胞在异国他乡处处受到歧视、排斥,而昏庸无能的满清政府连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尊严都无法保护,华侨就更如离娘的孤儿,深陷在被侮辱和被迫害的深渊之中。9因而,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吴锦堂在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也从日本明治维新中领悟到了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道路。他认为“日本富强,全靠教育”。他把教育看成是国家生存、争富强的手段,把它放在与兴修水利同等的位置上来考虑。101905年,他在第一次水利建设会议上就说:“近世列国争强,要在世界上立足,教养二事很重要,国民失养,就无以为生,国民失教,就难以争存。”因此,吴锦堂积极的投入到兴办教育事业中去,希望以此来达到富国强国的目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2.当时的客观形势为吴锦堂兴学创造了条件。
十九世纪末,在日华商已经成为日本商界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当时,大阪华侨经营日本杂货贸易已占一席之地,且由于大阪华侨贸易商都集中居住在川口一带,所以又有“川口贸易”之称。11但是,此时的华人贸易主要以经营杂货贸易为主,规模小、资金少、技术薄弱,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濒临破产。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实际上被取消。因而,领事对当地华侨社会的监督管理权开始大幅度受到限制,华侨公产的维持和运营只得靠华侨自己的努力。12特别是1899年,日本高扬国家主义,中国在日本国内的全部居留地被撤废,许多华侨工商业停产歇业。此次变故,反映出原始华侨工商业的一个严重缺陷,不能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水平,人才缺乏。吴锦堂深深地感到“中国商贾,积习识陋”,缺乏商业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吴锦堂等华商决定创办自己的学校。
清末教育体制的改革为吴锦堂在国内办学创造了有利条件。甲午中日战争后,教育问题受到空前重视,大力兴办新式学校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被提到议事日程。13政府开始放宽对办学的限制,开始鼓励近代商人投资于教育。1898年光绪发布上谕:各省绅民如能捐建学堂或广为劝募,准各省督抚按照筹捐数目酌量奏请给奖,其有独立措捐巨款者,朕必予以破格之赏。在清政府颁布的《学务纲要》等条例中明确规定,私立学校学生待遇等同于公立学校学生。政府的这些举措为吴锦堂独资兴办学校创立了条件。
3.启迪民智,造福桑梓的故乡情结促使他投身近代教育事业。
“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与影响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宁波人素以善于经商闻,且具有坚强之魄力。”14这是孙中山先生期望于宁波的语录。从中可见宁波商人在外的实力。宁波商人凭“三把刀子闯天下”,含辛茹苦,依靠宁波人的勤劳和灵活的经营手腕,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演绎了一部部白手创大业的致富神话。15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的宗法社会的延续,安土重迁思想根深蒂固,落叶归根观念深入人心,使得宁波商人有报效桑梓、造福故土的传统思想。因而,当他们公成名就时,不忘家乡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