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侨商吴锦堂的捐资办学思想及实践(5)
2017-12-23 01:07
导读:吴锦堂在日本发家致富后,也同样不忘家乡人民的苦难和家乡的落后。“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他以拳拳赤子之心,热心于家乡的教育事业,“慨故
吴锦堂在日本发家致富后,也同样不忘家乡人民的苦难和家乡的落后。“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他以拳拳赤子之心,热心于家乡的教育事业,“慨故里之学校不足,水利不治,毅然引为己任”。吴锦堂在锦堂学校的校规中,明确规定学校所设是为培养桑梓子弟。在其为学校做的《立校兴学》诗云:“吾乡风土闲难开,目击顽童忧自来。最是出钱求买卖,学章和泪向优裁。”此诗鲜明地体现了吴锦堂捐资兴学的目的所在。
4.吴锦堂的个人经历促使他热心教育事业。
吴锦堂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由于人口多(有四个弟弟,两个妹妹),田亩少(全家只有七、八亩田),生活困苦。所以吴锦堂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他虽然酷爱学习,但不得已在读了两年私塾后就回家从事农业生产。辍学后的他仍渴望学习,不时的跟当过熟师的叔父读书。吴锦堂除早年饱尝失学之苦,在以后的创业中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这为他致富后致力于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吴锦堂热心教育还受到康梁的维新思想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影响。戊戌变法开始,吴锦堂等华商深受康梁维新思想影响,于是纷纷捐输创办同文学校。维新运动失败后,吴锦堂开始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吴锦堂与孙中山一向交好,孙中山曾赠“热心公益”匾与吴锦堂,吴锦堂还亲自参加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礼。在潜移默化之中,吴锦堂受到孙中山先生思想的影响。
抱济世热忱,推食解衣,不愧万家生佛;奋海外事业,含辛茹苦,允推当代人豪。”“邻邦友谊,踊跃争先;和平亲睦,脉脉相沿;眷恋国土,胸恼烦焦;同胞贫困,每动怜悯; 浚修湖闸,兼治河川;薄失赈济,巨款抛捐;东山当舍,教育不偏。”这是宁波慈溪人民对吴锦堂先生热心公益,捐资办学的高度评价。吴锦堂先生一生热心教育的事迹永远为家乡人民所铭记。他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将永载史册。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注释:
1 陈谦夫,宁波慈溪人,(1880-1945),先后创办效实中学、慈湖中学(当时称慈溪县立中学)和龙东、丈亭、念慈等三所小学。
2 1939年,与神户华侨同文学校合并为神户中华同文学校
3 周乃复、童玉民:《爱国华侨吴锦堂》 慈溪文史资料第一辑
4 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5 周乃复、童玉民:《吴锦堂办学育才三则》,慈溪文史资料第八辑
6 王泰栋:《爱国华侨吴锦堂》,宁波文史资料第二辑
7 宁波文史资料,第二辑,第125页
8 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9 周乃复、童玉民:《爱国华侨吴锦堂》,慈溪文史资料第一辑
10周乃复、童玉民:《爱国华侨吴锦堂》,慈溪文史资料第一辑
11 陆志谦:《神户宁波帮侨领吴锦堂》中国学术
期刊(光盘版)
12 陈来革:《通过中华总商会网络论日本大正时期的阪神华侨与中日关系》中国近代史,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
13 阎广芬:《近代商人捐资兴学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教育评论2001年第3期
14 1916年8月,孙中山先生在省立第四中学宁波各界欢迎会上的演说词,宁波文史资料,第五辑
15 《宁波帮与
宁波大学》,宁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