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学校德育中身教问题(2)
2017-12-25 02:54
导读:2身教在学校德育中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与教师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一个教师的师德好坏
2身教在学校德育中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与教师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一个教师的师德好坏对教风、学风影响极大。应该承认,目前,敬业乐教、无私奉献于教坛的教师是绝大多数,他们在工作任务繁重,生活清贫的情况下以自身高尚的师德与良好的师表行为影响与培育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学生,的确令人可敬可贺。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也有少数教师在改革开放特定环境中丧失师德和人格。
(1)传统德育模式仍是我国学校德育主流。
无论是理论或实践,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从主流方面看,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之中。“我们把‘传统道德教育’理解为教育发展史上试图借助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使学生无批判的接受某种固定的道德价值从而达到束缚学生道德思想之目的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活动”。这种模式把学校德育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而所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为社会所认可即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的道德教育过程也就是科尔伯格等人所批判过的:用刻板的灌输、管理、训练等方法,强制儿童去服从各种即定规范的“美育袋”式的“传统道德教育”。概括起来,这种德育模式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接受即定规范,养成与之相符的行为习惯,方法是灌输、管理、训练。迄今为止,这种德育模式尚是我国学校德育中的主流。在这种德育模式中,占主体地位的是对学生所施加的各种外部影响,亦即各种即定的道德规范。受教育者只能处于接受者和被塑造着的客体地位,他们只能是一根根被灌满了道德规范、概念的“香肠”。正因为如此,本来充满了人性魅力的德育,变成毫无主体能动、没有道德意义、枯燥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与说教。道德教育必须从这种传统模式中走出来。
中国大学排名 (2)教师育德素质不够。
学校德育工作中,教师与学生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主体性教育因素。倘若一味强调学生的学习而忽视教师的提高,那就违背了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师是德育的主体,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该主动提高自身育德素质,育德素质包括正确的育德思想和较强的育德能力。但是由于落后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许多领导人仍只重视教师课堂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而不重视教师育德能力的培养,教师也不去学习和研究育德的学问,致使自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因循守旧、拒绝革新”。一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表现出与教书育人的天职不相适应,为师者自身知行不一,给学校德育带来假道名的恶名,制约着学校德育功能的整体发挥。所以教师育德能力必须得到加强。
(3)在制度下生存使然。
一位一线的教师说:“当升学率成为管理者心中唯一的追求时,当教学质量至上、先进学校的奖杯在他们的眼中闪烁着璀璨光芒时,他们便会淡忘包括师生的休息权在内的一切权利,法律也只能作用于
校园的围墙之外,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这是教师在制度下生存的真实写照。“在效率优先,技术至上,管理机构未曾得到有效精简的现代社会,学校管理者开始移植
企业管理模式,实行定岗、定编、定责,按照统一的规范对教学进行全过程、封闭式的量化管理,并将奖金的发放、评优、职称晋级及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