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勒的知识社会学及其启示(1)
2017-12-26 02:47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舍勒的知识社会学及其启示(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 要:从舍勒的知识社会学来考察知识。在时间上,知识是历
摘 要:从舍勒的知识社会学来考察知识。在时间上,知识是历史的延续体;在空间上,知识是与人整合的统一体。通过对它的批判和补充,可以对于后现代知识的理解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形成“知识的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统一”、“知识与人的整合同一”的两个维度,建构知识的理想性,影响课程领域。关键词:知识 现代知识 后现代知识 整合理想的知识是怎样的?如何看待后现代知识与现代知识的关系,如何处理知识与人的关系?本文从舍勒的知识社会学入手,可以得出对后现代知识理解的启示:后现代知识是与现代知识同时产生的,它是与人的整合同一。因此,我们可以在课程中应补充后现代知识的内容,重视后现代知识对培养学生“文化人”的价值特性,并力求实现现代知识与后现代知识的统一。一、时间上,知识是历史的延续体关于知识的延续性问题,较早的论述有19世纪社会学家孔德提出的人类理智发展的三个阶段。他从实证主义的立场出发,指出人类的每一种知识都要经历“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与“科学阶段”(参见图1)。在第一阶段,超自然的观念将少量彼此孤立的观察捆绑在一起,以便构成“科学”。换句话说,观察到的事实通过虚构的方法,即通过先验的方法得到了解释。第二阶段有一种混合的性质,既不是通过超自然的观念来将事实联系起来,也没有完全成为自然的。这种观念是一种拟人化的抽象。第三阶段是所有知识最后都毫无疑问要达到的状态。在这个阶段,事实是由完全实证的一般观念或规律连接起来[1]。

图1 孔德论人类理智发展的三个阶段由于现象的复杂程度存在差异,不同知识体系达到“科学阶段”的时间有早晚之分。研究比较简单的自然现象的知识往往首先达到第三阶段,而研究人及其社会这种比较复杂现象的知识,如社会学、
政治学等会晚于其他学科最后达到第三阶段。孔德通过知识进化的这三个阶段解释了人类知识形态的历史变化,并将这种历史性变化与社会变革联系起来。当所有知识在本质上是猜想和形而上学的时期,神学统治着精神领域内的事务,建立于其上的就是天主教的封建社会。而一旦整个的知识领域开始以观察和实证为基础,精神领域内事务的管理自然落入科学或实证科学的手中,形成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工业社会。由此可见,孔德认为知识遵循由宗教知识向形而上学知识、最终达到实证科学知识的形态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并且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在知识社会学家舍勒看来,“所有诉诸因果关系的社会学的最高目标,就是获得关于序列性秩序──这种秩序与人类历史之诸事件的、单纯的时间方面的连续(这种连续是孔德所具有的虚妄而愚蠢的理想,它之所以愚蠢,是因为人类的历史过程只出现一次)的意义有所不同──的第一法则的知识……”[2]他反对将三种知识类型视作由同一根源在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同结果。在他看来,历史的发展是由现实因素和理想因素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单一因素的作用都不能解释历史的发展。而现实因素中的冲动因素是实证科学知识的源泉,理想因素中的精神因素是其余两种知识的来源。他认为:“世界的现实是分别由‘内驱力’和直接作为现象而存在的世界的‘抵制’组成的两极之间、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张力之中给定的”[2]。这里的内驱力即本能--冲动,对内驱力的抵制即对象精神化的过程。人类的每一个现实行为都是由冲动和精神同时左右的,“关于人的本能──冲动的理论是现实因素的社会学所必不可少的预设前提,人的精神理论是为文化社会学所必不可少的预设前提。”[3]其中“精神因素这里主要是维护和保护群体存在,作为最高的善和惊讶感分别是拯救知识和教养知识产生和永远存在的根源。冲动因素即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个体心理和机体的控制,是实证科学(效能知识)和技术的源泉。”[4](参见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