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内涵、目标与原则(1)(2)
2017-12-29 03:56
导读:二、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对青少年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衡量目标和要求,首先反映在作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活动指导的教育目标上
二、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对青少年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衡量目标和要求,首先反映在作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活动指导的教育目标上。从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以及青少年自我发展的需要出发,我们主要从基础性、发展性和理想性三个层次上设定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目标,以期能够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最恰当反映出对不同层次的青少年不同的价值观要求。
基础目标: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公德意识。公德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一定的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最简单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自觉意识。这是由我国青年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决定的。我国青年价值观教育目标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对价值观基本要求的忽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青年的基础道德养成教育重视不够,由此导致教育目标与青年价值观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发展需要相脱节的实践性不够的局限,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在基本要求上,要培养青少年学生自主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能力。价值选择是基于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主体所做出的自觉抉择,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必然反映。同时青少年学生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良好的公德意识的外化行为表;现就是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而言,良好的公德意识要求青少年,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要举止文明,要自尊与尊重他人,要诚实守信;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遵守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要保护自然环境和人化自然环境,要维护人类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珍稀动物等。
发展目标: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新时期中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目标的确立应当直接以社会所倡导的一元价值导向为依据,力求符合大多数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反映出国家和社会对广大青少年的期望与要求。作为对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直接体现,把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作为新时期中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主导目标,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在具体要求上:(1)要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在新时期,对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有如下要求:爱国主义精神的
政治性要求——拥护祖国统一,维护祖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拥护和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化性要求——理解中国历史,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的认同。(2)要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是我国
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是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新时期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必须对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精神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内涵是什么做出问答。首先,必须坚持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原则。真正的集体主义强调和提倡的是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集体利益的至上权威性与个人利益的正当合理性协调同步发展,两者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可能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也只是暂时的、非对抗性的。(3)要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信念,就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的确信。培养新时期青少年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就是要使青少年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坚定不移的信念。是否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直接决定着新时期中国青少年价值行为选择的根本方向,决定着新时期中国青少年能否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教育机会平等的
哲学思考
素质教育的关键转换:从知识增加到自我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