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几点(2)
2018-01-04 02:41
导读:现象二:以教案为本。有些教师过于依赖教案,具体表现为:教师进入教室如同进入车间,严格按教案的形式组织教学。课堂提问时,教师循循善诱,极力
现象二:以教案为本。有些教师过于依赖教案,具体表现为:教师进入教室如同进入车间,严格按教案的形式组织教学。课堂提问时,教师循循善诱,极力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教案的“轨迹”,如遇启而不发的学生,或语重心长的教诲一番,或请出“高手”代其回答了事,以保证课堂教学顺畅,教学任务按时完成。
以上是典型的以教案为本的课堂教学现象。从表面上看,这些教师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他们完成的只是写在教案上的任务。还有许多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或未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但这些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没有真正帮助学生达到各自的目的。因此,这些教师所考虑和关注的是教案,而不是学生。
我们都知道“教案是死的,学生则是活的。”课堂教学是以师生间心理上的微妙碰撞为主要的情感交流。课堂中,信息的流动在情感的氛围中进行,并不断激发和维持着情感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发生发展,并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流动的成效。激情对于教师心理场和学生积极心理状态是万万不可少的。学生最尊重有教学激情的教师,只有教师兴致勃勃,学生也才能兴致勃勃。这种“激情效应”是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所必须把握的,是一个成功外语课堂所必须具备的。教师应具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往的能力与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并善于倾听学生的情感流露,使学生情感得到正常的宣泄;掌握一定的识别,判断情感的技巧,洞察学生的情感状态,对学生的情感反应作出恰当的回答,从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现象三:以统一的标准为本。有些教师过于拘泥于统一标准,具体表现为:用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其结果是英语基础扎实的学生会感到“吃不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常常感到压力重重,难以达到目标,而且一个问题只规定一个答案,强化了学生的求同心理,同时也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教育过程“人性化”、 "教书育人"、"因材施教"都是我国很好的传统教育形式,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性的关怀,特别是注重人的个体差异,客观地选择教育的方式方法。每一个人都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如家庭出生背景、教育背景以及影响到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民俗习惯、信仰宗旨以至生理上的发育程度、智商、悟性及心理的承受能力等等,但每一个都有长处和短处,如果在教学中毫不考虑这些差异,采用千篇一律"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势必抹杀个性。我们应该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充分挖掘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显示不同的个性。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应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多元化、多个性的人才。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注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其禀性天赋得到充分的张扬,使其兴趣爱好能得到个性化发展。教育应随其天性,张扬个性。只有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面向大多数学生。对教学活动进行情感加工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照顾每一个学生,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殊性,相互之间的差异性,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要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即其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注重学习策略的培养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与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