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

2018-01-09 03:37
导读:地方高师院校是地方基础教育教师的专门培养基地,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应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与内容,对培养目标、课程设

  地方高师院校是地方基础教育教师的专门培养基地,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应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与内容,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结构进行调整,对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加以改革,强化学生教育与教学实践环节,从而培养和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转换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理念是高师院校发展的先导,是高师院校内部改革的决策基础与舆论动员,在高师院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进步与保守等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不仅体现在教育决策群的头脑中,也深植于广大教师的心中。”因此,我们必须从注重知识传授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进行转变,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观念指导行动,只有转变原有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现状。
  (二)调整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目标。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的客观需求与主体的价值观认同的统一,它引导教育对象走向预期的发展结果,从而也指导和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取向,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激励、调节和规范的作用。”时代的发展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提出了崭新的目标要求,这就是面向基础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既能提高未来中学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具有本学科扎实、宽广的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素质以及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应根据社会需要,进行通才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
 (三)改革地方高师历史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近年来,部分地方高师院校在进行师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如海南师范学院曾实行了“3 1”人才培养模式,四川师范大学实行了“2 2”模式,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打破过去专业划分过细过窄的格局,从而建立“文理渗透,学有专长,能为人师”的综合型专业培养体系。
  (四)整合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
  当前,传统高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最大弊端在于缺乏师范教育特色,雷同于综合大学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一弊病长期以来导致师范院校教育“学术性不强,师范性不明”的状态。目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课程结构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三个板块组成。如前面所言,教育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师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偏低,英国为25%,德国为30%,法国为20%,美国为20%”。这种不协调的课程结构设置,不仅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和时代发展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导致地方高师院校缺乏办学特色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适当压缩中国通史与世界通史的内容,加大专门史以及历

上一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