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教育成为近视眼(4)
2018-02-03 01:39
导读:利文斯通说过:“知识是重要的,使用它的力量更重要;但是,最为重要的则是一个人的信念,他的是非观,他是否有明确的价值观和标准,并准备按这些
利文斯通说过:“知识是重要的,使用它的力量更重要;但是,最为重要的则是一个人的信念,他的是非观,他是否有明确的价值观和标准,并准备按这些价值观和标准去生活。”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规定: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在今天教育已经普及的情况下,接受教育已经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获得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或一个合格的地球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他要有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道德规范、与人相处的能力等。所以教育应该是差异性教育,而不是淘汰性教育,也就是说我们允许并鼓励每个人的独特性,让他按自己喜欢的或适合的道路发展,不要求统一的模式。让每个人都得到适合他的教育,使他成为他“这一个”人,而不是改造他使他来适应现存的教育,或用一种模式来套所有的人,结果就像削足适履,颠倒了本末。
有一篇文章中这样说:“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培养什么人才,就像科学的目的并不是要创造出什么技术一样。技术只是科学的无意识的产物,人才也仅仅是教育的无意识的产物。科学需要技术作为他们验证科学研究结果的手段,技术也就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教育需要人才去培养人,人才也就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产生。”教育是人的一种文化活动,是人类代际之间的规范性文化的传播过程。教育的根本目的既不是要培养什么“人才”,更不是要培养什么“天才”,教育的根本功能就是培养“人”,培养“文化人”。有了科学,技术也就有了;有了“人”,有了“文化人”,“人才”也就同样有了。根本没有必要使人人都成为学者,但是使人人都明智善良则是最为必要的事。教育应当致力于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鉴赏能力,以便促使人们自由无畏的求知勇气和求知过程中慎重的科学态度,培养人们的同情心和创造精神,从而逐渐消除贪婪、虚荣、好权、专断、盲从、狂热、恐惧、嫉妒、仇恨等导向专制政治的精神品性。只有这种人才会创造和保护美好的世界。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马克斯·韦伯曾将教育目的分为三种理想类型:第一种是唤醒学生身上的“神奇能力”,它主要体现在神职人员的培养中,因此只限于特别的一些人。第二种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施加的专业训练。第三种教育是施教化于学生,教育他在处理自己的内在生活和处理对他人的关系中按照“有教养的人”的规范办事。这种教育有教无类,原则上对一切人开放,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而且也应该通过教育成为有教养的人。因此,教育在一切文明人类中被视为人的基本权利。
蔡元培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思想的奠基者,他奠定了北京大学精神的基础。他把受教育者置于中心位置,教育的目的、出发点和归宿,全在于培养受教育者作为人的独立人格、自由意志,开发其自身潜在的创造能力,达到人性的全面、健康发展。他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他重视对受教育者“独立不拘之精神”的培养,主张发展个性,崇尚自然,尤其强调重建终极价值体系的“世界观教育”。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依旧闪烁着智慧和理性的光芒,对今天的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由此可见,人们对教育的目的早已经达成共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全面培养,是形成人格的过程。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R.埃默森说:“被强迫在一起工作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将会使你产生自我节制和自我控制、勤奋和毅力、欢乐和满足等一百个单个人和闲散人从来不知道的美德。”
希望教育能使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好人;一个聪明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
《关于中国教育的哲学反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