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学校管理水平(2)
2018-02-03 04:36
导读:第三、应坚持对教师的鼓励性原则。 现代学校管理研究认为,一个优秀的学校管理者应该是一个不断唤醒教师心理动力的激励者。对教师的激励,主要是
第三、应坚持对教师的鼓励性原则。
现代学校管理研究认为,一个优秀的学校管理者应该是一个不断唤醒教师心理动力的激励者。对教师的激励,主要是满足教师的贡献感、成就感、创造感等高层次的需要。当教师获得这种激励后,不仅能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而且能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激情,由此而激发起来的工作积极性,具有稳定强大、持久的推动作用。
对教师的激励,要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重在精神激励。毛泽东指出:“我们不能饿着肚子明宜正道,我们必须弄饭吃,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学习不过足多余的空话。”在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今天,学校管理者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物质需要,解决教师在住房、子女入学、工资福利等方而的困难,把物质激励作为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客观动力之一。教师对尊重、成就、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的要求高于物质需要。管理者应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激励。对于青年教师,利用培训、进修、继续教育为主进行激励,以满足他们发展需要;对中年教师,给予挑战性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管理工作进行激励,满足他们自我实现及成就需要。
第四、应坚持对教师的公平性原则。
平等、公平原则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核心内容,公平性原则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7年在《奖酬不公平时对工作质量的影响》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而且要受到报酬的相对值影响。这里的相对值,是指个人对某项工作付出的劳动和由此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包括社会上其他行业的人)所付出的劳动和所得到报酬进行比较时的比值。通过比较,特别是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仿的人比较,若双方的获得与投入的比率基本相等时,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足,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感到不公平,产生情绪上的苦恼与不安,甚至发牢骚,影响积极性。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人有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上的差异,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育管理中常常存在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利益冲突。职称职务的不同、资津贴切等待遇的不同,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等各方面的问题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矛盾,处理这些问题就得以平等的原则来对待.
教师对公平感要求比较强烈。“不患物之不丰,唯患分之不公”。知识分子比较清高,自尊心强,爱面子,受相对报酬的影响要比绝对报酬大。一般来说,教师不会因为绝对报酬小而影响工作,但如果管理者对教师不能一视同仁,则会极大地伤害教师的自尊心,引起教师的强烈不满,导致积极性受挫。
教师工作的特点使公平难以实现。教师工作的个体性和教学岗位的差异性,加之教学成果的各种因素又处于永不停息的动态之中。这就使教师的相对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