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发展(2)
2018-03-01 02:55
导读:首先,职业指导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工业化进程日渐加快,社会的产业结构正发生着显
首先,职业指导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工业化进程日渐加快,社会的产业结构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即劳动力人口正在从第一、二产业向三、四产业转变,服务业和信息业的兴起,引起了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职业结构的变化,客观上出现了对职业指导的要求。
第二,从职业指导的产生来看,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力资源的运行机制是职业指导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国的市场经济发育,使劳动力要素状况开始影响就业竞争与聘用竞争,从而激励就业者注重职业的选择和岗位需要的变化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术素质和市场应变能力,扩大自己的就业适应面而增加就业机会。因此,职业指导在个人生活历程中的作用将日益明显。
第三,社会科技化、信息化发展导致的职业更新与流动性增强,是开展职业指导的又一个推动力。职业更换与流动渠道是否畅通取决于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就业、用工、培训和工资制度等的完善。从80年代起,我国政府陆续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布了一系列的劳动就业制度、人事制度以及工资制度改革方案,旨在改变传统计划体制下由国家劳动部门统包统分的人事制度,如实行劳动合同制,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兴建人才市场,扩大企业用人自主权,增强高校毕业生择业自主权等,为实现个人择业与岗位择人的双向选择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条件。
第四,教育的发展在职业指导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工业发达国家里,科学知识及其应用成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往,由于系统的科学知识在职业劳动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个人要适应职业劳动的需要必须借助于系统地学校教育。面对着工业化生产条件下日益多样和复杂的社会职业,学校教育开始发挥选择、分配社会成员职业的作用。教育资历的高低,可以影响个人不同的职业层次,学校与专业的选择,可以规定个人职业选择的范围,正如日本学者所概述的那样"现代学校作为实施广义职业教育以及适应职业制度需要选拔人才的最有力的社会机构,发挥着它的功能"。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都十分注重通过学校发挥职业指导教育的作用。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二、我国职业指导开展以来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九年义务教育开始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职业和技术教育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和在校学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生人数的比例均已超过50%,改革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局面,高等教育也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各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但是,从传统的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仍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通过市场调节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要求方面,学校教育工作滞后于现实的需要。职业指导工作作为沟通社会经济结构、就业结构、教育结构与职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带没有在学校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一些中学、大学开始尝试进行职业指导方面的工作,在对大、中学生职业指导的现状调查中,大多数教师认为目前的职业指导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总体上讲,学校教育在这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