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比喻之花灿烂绽放——浅谈比喻的作文教学功
2018-03-01 02:55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让比喻之花灿烂绽放——浅谈比喻的作文教学功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让比喻之花灿烂绽放——
让比喻之花灿烂绽放——浅谈比喻的作文教学功能
学生的作文中,如果能恰当地使用一些精彩的“比喻”,无疑会为他们的作文增色不少。可是我们常常不得不颇为尴尬地面对这样一个事实:绝大多数学生对“比喻”具有极强的辨识能力,什么“明喻”、“暗喻”、“借喻”,什么“本体”,“喻体”、“比喻词”,甚直什么“博喻”,“反喻”、“讽喻”、“强喻”……他们讲起来一套一套,头头是道的。可他们作文时,又往往因作品里缺乏“比喻”一类形象生动的语言而得到“语言苍白”、“想象匮乏”诸如此类的评语。究其根源,问题出在我们教师身上,不少语文教师对“比喻”的功能认识流于肤浅,与作文训练脱节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
“比喻是天才的标识”(1),“比喻”在文学作品的作用和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不学博依,不能安诗”(2),不唯诗歌, 各种文体都需要多用“比喻”。对于“比喻”,我国古代诗论中有个传统说法,那就是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可以说,传统诗论将其上升到了极高的地位;屈原的“楚辞”中,更是形成了一个博大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比喻”的系统,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3)是也。但是,目前中学语文教育活动中,尤其是作文训练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中,“风骚”之“比”的传统表现为很大程度的失落与遮蔽!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忽略了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与其说我们放弃了“比喻”在作文训练中的阵地,不如说是暴露了中学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思维训练的痼疾,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比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现代理论已很少再把修辞手法和比喻区别开来”,并认为“比喻一直被认为是语言和想像的基础,这是因为它符合认识过程的规律,而不是没有根基和华而不实的……可以传达细微复杂的见解,甚直可以传达一种理论,所以它最有理由成为修辞手段。”(4) 正是因为“比喻”几近成为“修辞”的代名词和“比喻”在修辞手法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有必要对“比喻”进行再认识。
一、对比喻的再认识
什么是“比喻”呢?“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通俗地说,“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叫做“比喻”(5)。它的功能有以下三点:1、“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6)如:“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二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2、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帮助人深入理解”,“也有使语言形象化的作用”。(7) 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3、“比喻”句“A像B”、“C是D” 的基本结构能够直接反映出使用者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从而使“比喻”在语文教学的语言实际运用和作文训练过程中成为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力工具。因为它能够直接透射出学生的想像力、情感力、感悟力、审美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等等。如果我们的学生在作文里,出现了“请让我摘取白云一朵”、“如烟的往事”、“多像高洁的秋菊、多像淡雅的兰花、“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荫中轻轻地飘动着”、“岁月匆匆,像滚滚的流水永不止息。从中随手采摘几朵花絮,仍觉得温馨可爱。”、“(桂林的风)……她像母亲哼着深情的摇蓝曲,伸出温柔的手臂抚摸着闻名遐迩的山水名城——桂林。”(8)之类的妙句,在我们深感由衷的喜悦和欣慰时,不也同样让我们有品味大家时的那种“沉浸 郁,含英咀华”(9) 而唇齿留香的感觉吗?可以肯定地说,“比喻”的语言实际训练和在作文时的尝试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