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
2018-03-03 01:14
导读:在教师参加培训目的方面,其中有38.4%的教师认为参加继续教育主要是为了“补充知识”,51.3%为了“提高技能”,10.3%为“拿学历”。当向及培训
在教师参加培训目的方面,其中有38.4%的教师认为参加继续教育主要是为了“补充知识”,51.3%为了“提高技能”,10.3%为“拿学历”。当向及培训的效果时,只有51.3%认为参加继续教育后实现了既定目的,其中,在收获方面,30.2%的教师认为主要是“知识”,25.5%主要是“技能”,14.2%是“职业道德”,18.3%“拿到了学位”,另有11.9%是“认识了一部分人”,而还有45.4%的教师认为没有达到既定的目的。可见,广大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实际收获与其预期差距较大,继续教育的效率低、效果比较差。因此教师培训的质量问题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导致培训效果差的原因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继续教育培训者(即培训者或施教者)的素质有限,不能很好地胜任培训工作。目前,培训者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教师,各市区(县)教师进修校的教育者以及一些教研室的同志。尽管一些地区的教师进修校、教研室采取了较多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认同,但个别培训教师业务素质不很过硬,体现在培训中只顾按纲讲解,不了解广大中小学校的教育现状和教师的实际问题,本人的教育行为与其宣讲的教育改革思想不一致:如讲课内容过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一味灌输,上课教学形式呆板,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不具有榜样学习作用。
2.教育内容现实性不强,缺乏针对性。大部分教师反映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表现为:内容陈旧,不切合农村教育实际;实施性弱,与实际教学无法相符;学非所用,个别与学校教材相脱节等。在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上,有20.1%的教师认为“正规但效率很低,14.2%认为“不正规且效率低”,只有30.0%认为“正规且有效率”。就教材而言,20.5%的教师认为既定的教材内容不与“专业教学实践相连”。在对“你认为继续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的问答上,“内容的现实性不强”排列第四位。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3.教学形式单调。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应有不同的教育对象、内容和培养目的,对此,应视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形式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调查结果表明:“教学形式单调”在教师继续教育诸多问题中位居第二位。目前,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教学”(92.6%),其次为“‘课堂讨论”(3.9%)和“远程教学”(3.0%)。单一的教学形式,一方面让受教育者对教学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与培训者所倡导的事例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等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理念相去甚远,故教育的效果不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4.教育考核评价不力。继续教育的主要评估形式是“考试”,占60.5%,其次为“考查”,占30.6%,“论文”占7.9%,可见考核方法过于呆板。在考核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考核不严格,存在一定的走过场等形式化现象,没真正起到检查所学内容的目的。只重学时总量,不重实际效果。其次是一些考核的时间安排和形式不太合理,如一些以技能技巧为内容的培训在授课一结束后马上就进行结业过关考试,一则此类项目并不是在短短的三五天内便能掌握的,二则这些技能技巧只有在教师今后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得到落实和运用才是培训的真正目的。
5.学历培训中质量难以保证。学历培训主要是针对提高学历而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参加过此项培训的教师反映,只要交钱后到学校上课,考试内容先圈定,任课教师一般让过关。同时,为了比较容易拿到学历证书,存在理科教师拿文科文凭,所修专业与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不相关的现象。
(三)经费落实不到位,农村教师费用负担沉重
有关文件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四川省实行的是“三个一点”的办法:即由市、区、县人民政府、教师及有关学校各按一定比例来支付继续教育的费用。在前期,这种“三个一点”的费用承担机制运行得比较流畅,随着继续教育培训力度的加大,尤其是新课改培训的普遍实施,需要投资到继续教育工程中的经费数量越来越大,该机制的运行就出现了问题。校长、教师们普遍反映政府投入缺口很大,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而这种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我们调查的结果是:“经费投入不到位”被认为是教师继续教育中居第三位的问题,只有10.1%的教师认为政府在“经费方面”采取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