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课标新理念 构建阅读新模式(1)
2018-03-11 04:09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贯彻课标新理念 构建阅读新模式(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当前,阅读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当前,阅读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探索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为此,我们从2001年9月起进行了“阅读教学整体改革”课题实验研究,以第一学段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初步构建了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和语文实践有机整合的阅读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实验成果。一、课内阅读关于课内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我们对课内阅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总结了“强调整体感悟,注重感受体验”的阅读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一)备读备读,指的是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阅读所需的相关生活体验,并调整学生当前的情绪,使学生具有阅读所必要的心理条件和情感状态。有关理论研究表明,阅读的效果跟阅读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必须针对课文的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感境界,并与文本展开对话。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备读这一环节尤其重要。因为低年级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尚未形成,如果在阅读前没有心理指向,阅读时的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因此,备读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占时不多,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二)初读初读,是指让学生初步接触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因为,迅速把握文本的大意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它直接关系到阅读活动的成效。所以,《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并且,通过初步阅读了解了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学生确定学习的重点,避免在课文的细节处耗费大量的学习时间。(三)品读品读,是指让学生通过充分的、多种形式的读来把握和理解课文的意蕴,体验作者的情感和品味课文的语言。它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环节,必须突出重点,切忌逐段讲读。品读阶段,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的意义是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的。因此,阅读教学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相反,只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潜心阅读、积极思考,他们才能有所感悟和体验。第二,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方法,他们在面对同一部作品时也往往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阅读教学不能片面地强调统一,相反,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尤其在品读阶段,我们应该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文内容深入钻研,应该提倡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合作学习,更应该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研读课文。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被激发,学习的效果才能得到提升。第三,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这是提高品读质量的关键。教师应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有机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比如,对比性阅读就是提高语言鉴赏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第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每一篇课文都蕴涵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真正地走入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才能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对课文的语言表达有更深切的感受。因此,在品读阶段,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体验情感,以提升读解的实效。(四)交流教师和学生需要相互交流阅读的感受、体验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前一阶段阅读成果的展示,更是师生互相启发,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的重要环节。为此,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应该热情地赞扬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并且,在阅读交流中还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绝不能以“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剥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五)积累和运用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充分的积累,绝不可能有语文能力的提高。因此,《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言的积累,不仅在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且,在各阶段目标中又提出了“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等具体要求。为此,在品读课文、交流感受的同时,教师必须重视指导学生积累课文的语言。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最喜欢的课文片断,通过反复朗读,自然成诵,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与此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运用课文的语言进行表达,读写结合,以写促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上述阅读教学模式摒弃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训练,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和感悟,既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开展课外阅读节省了宝贵的时间。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内容,它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高度重视课外阅读,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且第一次在“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大力加强课外阅读,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一)着力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不仅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减轻学习负担的有效手段。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他们会把阅读看作是莫大的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他们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起喜爱阅读、热爱语文的积极情感,从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强烈的阅读兴趣更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确立了“兴趣第一”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针对第一学段学生刚刚开始学习阅读的特点,在阅读的内容方面,我们主张“多开放,少束缚”,鼓励学生阅读他们所喜爱的各种健康的读物,包括图文结合的童话、漫画、谜语、故事等等;在阅读的形式方面,我们提倡“多读书,少做题”,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轻松愉快地经历阅读的过程。另外,我们还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在学校、家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促使学生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我国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