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套操与千余双眼睛
上午两节课以后,正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的大好时机。可放眼望去,在有节奏的广播声响中,1个个无精打采的小身影懒散地晃动着手臂。值周教师在不断提醒纠正,班主任始终紧锁眉头。好多天都重复着类似的情形。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简单地对他们申斥1番、要求1通,管用吗?这是1群孩子啊,天天重复同1套动作,难免会烦躁应付,尽管台上站着校长又能怎样?想到此,1个新想法便产生了。第2天,我站在学生队伍的最前面面对学生,随着节奏铿锵的广播操韵律,我有板有眼地做起了广播操,1招1式绝不偷懒,动作大方、准确。千百双眼睛齐刷刷地注视着我,我读懂了其中的惊讶、欣喜还有自责。1周时间过去了,操场上的情形大为改观。我心中暗暗高兴,便抓住时机,拿起话筒提出早已准备好的做操“6个1”要求,全场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声。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很多时候,校长本身就是1个活生生的教材,他的1言1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这种亲身示范的榜样引领作用,并不是空洞的说教就可以实现的。
38个“签名”引出的故事
清晨,我习惯性地打开校长信箱,1封草草黏合的小信封映入眼帘。
信封上“强烈要求”4个大字格外突出,信纸落款处38个同学的签名赫然在目,问题显然很严重。在初1某班的英语课上,1些同学做小动作,受到教师的严厉批评,进而这位教师还打了其中1名同学1个耳光,而且这种事情还多次发生。因此,全班大多数同学强烈要求校长换教师。事实果真是这样吗?按惯例,我只要将这封信转给政教处调查解决就是了,可依我对这位教师的了解,再仔细辨认38名同学的签名笔迹,觉得不能草率从事。我给班主任看了这封信,请她在不张扬的前提下了解事情真相。
很快就有了结果。原来在英语课上,当教师转身读课文时,1名小调皮乘她不注意,在她后背上贴了个小纸条,惹得哄堂大笑,教师历数了他平时的表现,严厉批评了他。这名同学觉得在大家面前丢了面子,就模仿了38名同学的签名写了这封信。班主任不仅通过班会使这位同学认了错,教育了全班,而且还诚恳提示这位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应讲究方式。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在这封信的处理上,如果校长简单按章行事,伤害的不仅是那位园丁,还有身边那片需要修剪的“小树苗”们。
1次误读课文后的评课
1次,去听1节语文课《筏子》。
课文中有1段这样写道:“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艄公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身后是几个乘客的安全,面前是险恶的黄河风浪,手里呢,只有那么1根不粗不细的篙子。”该文讴歌了年轻的共和国,及其建设者们面对从未遇到的困难,以顽强的意志、高超的智慧和大无畏的精神,战胜艰险的英雄气概和优秀品质。
其中,艄公的形象10分生动感人。在课堂上,教师很好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及其特色。评课时,我就教师如何结合“兰州羊皮筏子”特色进行地域文化知识拓展提出探讨,得到其他教师的认同。同时,结合自己年轻时乘筏子渡黄河的经历,对文中艄公只用篙子提出质疑:渡黄河只用篙子不行,还得用桨划水。难道是作者观察有误吗?课文中就是这么写着的。过后,我仔细阅读课文,恍然大悟:“眼前这只筏子……你看它马不停蹄,顺流直下,像1支箭似地直射向雁滩。”原来我的错误出在没区别羊皮筏子“顺流”与“横渡”时艄公所用工具的不同。是我阅读不仔细,几乎误导了评课教师。在教学研讨会上,当着众多教师的面,我以此为例,讲备课吃透文本、深入研究教材的重要性,以及先入为主的弊害,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有时,校长敢于将自己“走麦城”的经历亮出来与教师共勉,其效果不逊于述说自己的成功。
《中国教育报》2008年8月5日第8版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