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基础教育的探究性学习(1)(2)
2018-06-26 01:51
导读:在“新基础教育”看来,“探究性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是指学生在课堂中以研究的态度和一般的研究方法探索可能的结论的一种学习活动。对
在“新基础教育”看来,“探究性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是指学生在课堂中以研究的态度和一般的研究方法探索可能的结论的一种学习活动。对于教师来说,它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或策略。在对待方法、策略的问题上,“新基础教育”有着自己的研究立场。那就是方法、技术、手段为人服务,人不能被方法所左右、被技术所淹没,因为脱离了目标、情境和具体的人,方法也就失去了意义。对于“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来说也是同样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什么要使用这一策略?什么内容适合使用这一策略?这一策略的实践形态可以是怎样的?我们在“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中,结合数学教学的改革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二
作为学校教育组成的数学,是学校中开设的一门课程,其所以要设立的根本依据是人的成长。学生的发展和与他人的真实交往、以及人在各种社会实践中都需要数学的滋养,学校数学说到底是以育人为目的。然而,今天的学习者处理的,远非古代发展之初的原始资料,而是一般教科书中经整理、编排的资料处理系统。一方面这样做有很大的好处,因为后人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登高往上”,在一年之中学完前人几个世纪才发明和创造出来的东西;但另一方面也把学生暴露在危机之中。就数学教科书的呈现方式而言,危机的原因有二:其一,教科书中以演绎方式直接呈现的结论,对于学生来说是现成的知识。它遮蔽了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结论的过程,遮蔽了前人在创造和发展数学过程中的智慧。既然是现成的知识,学生可坐享前人之成,自然就不必去探究和发现了。这样就容易使教师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和记忆并运用这些结论,而忽视了这些结论被发现和认识的过程对于学生的教育价值。带来的结果是把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仅仅局限在接受和掌握现成的知识上,把学生当作是为学习这些现成知识而存在的。其二,教科书中把数学知识的整体划分成一个个知识点,按照知识点难易程度的编排方式,使原本具有丰富内在关联的知识,经过人为处理变成以“点”为单位的符号系统。它割裂了数学知识整体之间的联系,割裂了数学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的联系。既然是掐头去尾割裂的知识点,学生只能“照着葫芦画瓢”,自然也就无法真实地探究和发现了,这带来的结果是数学学科育人资源的原始贫乏。
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关注传递数学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实际上是在“育”以简单接受、模仿、配合、服从等被动思维方式的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常常受到压抑,甚至被磨灭。因此,我们需要以“培养主动发展的人”[1]为核心理念,对内涵于教科书知识之中的丰富的育人资源加以挖掘和开发,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和学习数学知识中所凝聚的前人的智慧。那么,学校数学何以才能“育”主动发展的人?学生何以才能学习前人的智慧?“探究性学习”不失为良策之一。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联系紧密的知识结构、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诸多数学家的发明和创造,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它蕴藏着丰富的育人资源。首先,数学可以使学生有依据地猜想和发现。凭借着数学结构链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可以进行类比的猜想;凭借着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进行经验的猜想;凭借着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学生可以进行直觉的猜想。有了这样的猜想,学生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前提条件。其次,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成为学生探索可能结论的过程。从问题的发现到有依据的猜想,从验证猜想到归纳概括获得结论,数学可以提供学生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能够给学生以智慧和力量,有了这样的方法和策略、智慧和力量,学生就有可能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因此,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为学生真实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