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基础教育的探究性学习(1)(3)
2018-06-26 01:51
导读: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或者通过一个偶然的问题,或者通过类比的联想,可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或者通过一个偶然的问题,或者通过类比的联想,可以经历发现规律的瞬间。学生经历这一发现过程的价值在于,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创生、发现的过程,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如何从偶然的现象中去发现必然的规律。学生一旦掌握了发现的一般方法,也就有了不断发现乃至创新的需要与可能。其次,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或者通过归纳推理,或者通过演绎推理,可以经历验证猜想并获得结论的过程。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研究的态度,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索的艰辛和发现的欢乐,感受前人的智慧和渗透其中的数学思想。因此,借助于探究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在这样的过程中,数学教学对于学生主动发展的价值就有可能得以实现。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都适合学生探究,也不是所有年龄的学生都能进行探究。因为“新基础教育”强调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为主要目标。这里的研究意识主要包括:1.猜想的意识,即对偶然的问题或现象有一定的敏感和联想,没有猜想也就没有发现,这是探索研究关键之所在;2.举证的意识,即对猜想不轻易地加以肯定与否定,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猜想与发现,通过事实来判断和说明猜想的正确与否;或者通过严格的证明来说明猜想是成立的,或者通过举反例来否定猜想;3.分类研究的意识,即在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对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分别进行研究;4.研究范围的意识,即结论在什么范围内成立。这种研究意识的形成和建立,有助于学生真实并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正因为如此,需要从一定年龄的学生、依托一定的载体来具体实现“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以教科书中由性质、规律、公式等数学知识内容构成的类结构知识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载体。因为这类数学知识属规律性知识,学生可以在合理猜想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验证猜想以及归纳概括等活动来探索可能存在的结论。这样就可以真正体现出“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发挥“探究性学习”功能。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新课程理念下
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质的课程研究方法论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