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研究-机电毕业论文(2)

2013-09-18 01:27
导读:电工电子技术、C语言及程序设计、微机原理、机械CAD/CAM、流体传动与控制、机械制造技术。 (2)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课程群。 ① 机械技术应用课程模块:
电工电子技术、C语言及程序设计、微机原理、机械CAD/CAM、流体传动与控制、机械制造技术。
  (2)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课程群。
  ① 机械技术应用课程模块: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机械装备技术、现代设计方法。
  ② 控制技术应用课程模块:控制工程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基础。
  ③ 检测技术应用课程模块:检测技术基础、常用传感器及检测电路、机械设备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④ 机电技术综合应用课程模块:机械产品计算机辅助工程、数控技术、机电传动及控制技术。
  (3)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群。
  ① 机电一体化设计及专题模块:包括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虚拟样机设计、专题动态课。
  ② 机电一体化制造及专题模块:包括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数控机床及维护、先进制造技术、专题动态课。
  ③ 机电一体化控制及专题模块: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计算机控制技术、专题动态课。
  1.3.2 课程内容的整合集成(1)将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二维图)、计算机三维造型等课程内容整合集成为工程图学。
  (2)将机械原理、机构创新、机械设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课程内容整合集成为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
  (3)将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型基础课程内容整合集成为工程材料与热加工技术。
  (4)将数控原理与系统、数控编程与加工、数控机床及其故障诊断等课程内容整合集成为数控技术。
  (5)将机械系统设计、检测系统设计、控制系统设计、伺服系统设计、电液控制系统设计以及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设计整合集成为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6)将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计算机数字控制基础整合集成为控制工程基础。
  (7)将机械优化设计基础、有限元方法、机械可靠性设计等整合集成为机械现代设计方法。
  2 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成果或创新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包括队伍建设、教学教改、多媒体建设、试题库、实践环节、考核、教材建设以及过程管理等等,牵涉的范围很广。现仅就本课程体系实施中取得的主要成果或创新加以介绍。
  2 . 1 围绕课程体系建设机电一体化精品课程校级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精品课程就是基于本课程教学体系而建设,目前已经建立了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精品课程独立网页,主要包括教学大纲、电子课件、师资队伍、在线作业和辅导答疑、试题库,以及实践教学等内容。
  2 . 2 基于课程体系课程整合集成教学内容,编写与之适应的教材按照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一体化建设,加强不同模块间的互补和整合集成,并使课程内容模块化,解决原有各技术自成体系、对象单一与知识零碎割裂,不能有机联系和综合应用的弊端。从机电一体化综合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总体要求,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知识结构及其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中的任务和作用,确定各模块及其课程的功能定位,规划课程的结构体系,整合集成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加强各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避免空白和重复。在此基础上,已编写出《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机械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机电传动与控制》、《数控机床与维护》(校内讲义)、《数控实习指导书》(校内讲义) 、《数控技术》、《测试技术》等新教材,其中《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和《机械CAD/CAM》被评为国家“ 十一五”规划教材;《机械CAD/CAM》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立项为精品教材建设项目。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内容的变化和教材内容不相符的矛盾。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2 . 3 设置动态专题, 建设国际化互动教学模式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课程平台中,每个模块的专题是在新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动态专题课程,该类课程主要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及具有科研实力的教师开设,充分发挥国内外资源,做到优势互补。
  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可提纲引领式地授课,学生撰写科技论文,采用专题讨论、专题报告和学术论坛等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评判其他同学的见解,并自主搭建试验台检验论文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求真务实的科研作风。
  (1)聘请国内外专家针对本专业方向进行动态专题讲座,将国内外最新成果动态互动地引入课堂教学,形成即加强基础又引领学科前沿的国际化互动教学模式。利用我校与德国爱斯林根应用科学大学教授合作研究和合作办学,留学生互派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方式,实现本科生的定期互派,对办学思路的改变和教学改革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每年在机械类专业大三的学生中选派一些品学兼优本科生赴德国爱斯林根应用科学大学参加德国政府资助的为期半年英语授课的IAEP(国际学术交流)项目。在这半年中学生通过有关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德国历史和语言的课堂教学、德国国际着名企业与人文风光的参观学习拓宽了专业知识,加强了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国际化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在校本科生进一步学习的 积极性。德方不定期的选派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或本科来我院或到中国境内的中德合资企业完成毕业论文并在我校做毕业设计总体情况的综述报告。
  (2)利用与德国爱斯林根应用科学大学的互联网教学课堂开设双语教学网络课程,让授课教师和学生与德国教师和学生直接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设置“ 科技创新”的动态专题,由相关教科部具有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级职称教师以案例的方式,专题介绍毕业设计、科学研究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这样,通过国外教授引入一些国际化的授课方式及本专业教授、副教授自己最新科研成果动态融入课堂内容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完美结合,共同建设国际化的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本专业已经形成了网络化双语教学、课堂讨论、专题报告、启发互动式相结合的多元化新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课后踊跃参加科研制作、积极自主地进行试验验证,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促进了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
  2 . 4 扩充实践教学内涵, 构建科技实践创新平台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体系建立了基于交叉学科知识的科技实践创新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4.1 设立创新基金,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项科技活动(1)设立科技实践的校院创新基金和奖励制度,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创新基金课题,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题,并以在公开杂志上发表科技论文、申报专利,或者完成实验研究、
上一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工电子技术”-机电毕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