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机电一体化复合人才三点论-机电毕业论文(2)
2013-10-11 01:28
导读:第一阶段,企业从外包中分析与取得知识的过程。接包企业参与联盟人员的素质、知识和经验,必将影响到企业能否有效取得发包企业的知识或技能。当生
第一阶段,企业从外包中分析与取得知识的过程。接包企业参与联盟人员的素质、知识和经验,必将影响到企业能否有效取得发包企业的知识或技能。当生产外包的双方建立了知识转移程序且双方知识基础相近,则企业取得知识的效能越高。第二阶段,企业取得知识之后进行内部学习的过程。接包企业可通过与发包企业之间的互动,获取相关的知识或技术,并通过消化使其与原有知识相融合,从而修正企业文化,激励组织创新,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第三阶段,企业取得知识之后使用的过程。目的在于有效管理知识,进行知识转换或创造出新的知识,进而为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夯实基础。
综上所述,在外包中知识转移的过程就是获取—学习—应用的过程。要培养机电一体化复合人才,首先,必须给学生传授外包的显性知识,使他们熟知外包和外包管理的相关知识,懂得知识转移在外包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要使学生掌握外包中知识转移的过程,做好各种相应的准备,逐步胜任外包业务。不仅要增强洞察力,善于发现和获取发包方的知识、技能;而且要联系自身实际,善于学习和吸收,取长补短,同时要及时消化,较好地指导生产实践,并最终转变成自身的优势。所有这一切,可以通过校内实践教学、校外顶岗实习,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接受外包,并在多重企业文化相互融通的环境中越来越成熟。
三、在创新中成功胡锦涛总书记早在2006 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同时给高校的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点和教育形式,从本质上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这正是机电一体化复合人才的努力方向。实际上,每个大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能。但是要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良好精神环境和心理氛围。只有在浓郁的学校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中,才能有效地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才能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营造良好的
校园创新环境,通过感染、模仿、暗示等心理机制,必将对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虽然大家都知道创新始于问题,但目前许多大学生盲目迷信书本和老师,习惯于墨守成规,不注重思考与质疑,普遍缺乏“问题意识”,既不愿提问题,也不会提问题,当然就更谈不上锐意创新。强化问题意识,是开发创新潜能、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
大学生创新潜能开发,要注重创新思维开发,积极开展创新思维的心理训练。心理训练主要在于改善思维的品质,即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与独创性,这是思维训练的基本方向。具体的训练方法多种多样,如标新立异法、头脑风暴法、直觉反应法、智力激励法、提问探究法,关键是要根据教育环境的实际,特别是大学生创新心理发展特点,有意识、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在具体训练过程中,要坚持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以发散思维训练为主;坚持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以求异思维训练为主;坚持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以逆向思维训练为主等等,引导和促进大学生思维观念的更新和思维素质的提高。
21 世纪是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重点是人才的培养,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培养机电一体化复合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提供真正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复合人才,才能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平亮,等.高职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 杨伟荣.论机电一体化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兼谈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J].金卡工程,2009,(2).
[3] 胡幸鸣,等.中外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比较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