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外因整合的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人力资(2)
2014-08-28 01:44
导读:三、基于内外动机整合的人力资源支持模型 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过程是一种全局性的人力资源使用过程。因此,必须从各种工作即综合角度出发,对创新过
三、基于内外动机整合的人力资源支持模型
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过程是一种全局性的人力资源使用过程。因此,必须从各种工作即综合角度出发,对创新过程进行跟踪、分析,不断调整具体的外在动机和形式,以便使具体支持方式产生更有效的结果。
根据对知识型员工的动机行为过程分析,我们看出: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应该建立在知识型员工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整合的基点上,并采取各种综合的管理手段,强化内部动机来促进知识型员工的持续的创新行为,以带动整体创新绩效。一般来讲,组织支持手段应该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的整体政策性定位
在企业,要激发员工的创新性,必须通过整个人力资源体系的构建来完成。为此,人力资源的政策定位,要界定一系列对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结果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肖鸣政,2005)。对这些因素的处理方式,会导致企业和员工之间合作方式的差异。
如果想要促进企业员工的创新绩效,就一定要注意保持员工的内在动机的强度。这又可以归结到一定要保持员工对自身工作的积极性这个问题上来。因此,如何使员工产生对企业较高的组织承诺,并且保持自觉自愿的工作行为,是整个人力资源构建的方向。因此,在组织中一定要注重整合内部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源的作用,采取自主灵活的管理方式,提升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度。只有这样,才能将存在员工中的智力资本转化成有形的创新行为,提高整个企业的创新绩效。
提高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度,就是激发员工具有的高责任心,这种人力资源体系的主旨是要通过外在的激励措施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在激励重点上,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不是以金钱刺激为主,而是发展到以成就和成长为主;在激励方式上,应强调个人激励、团队激励和组织激励的有机结合;在激励时间效应上,把对知识型员工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结合起来,强调激励手段对员工的长期正效应;在激励报酬机制设计上,当今企业已经突破了原先的事后奖励的模式,转变为从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上设计奖酬机制(彭剑峰、张望军2001)。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2.组织结构和职位安排
知识型员工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基于职位安排的创新。职务是人力资源体系的起点,要达到预期的和创新相关的组织绩效,必须把职务和人力资源整体的选人、用人、留人联系起来,确定系统整体政策定位。
职务安排是秉承组织结构安排的一系列理念而进行的,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在工作内容、责任、权力方面所建立的制度化的工作体系,表现为一个企业的部门划分和机构设置状况。在实践中,这种制度化的工作体系平衡了企业目标、任务和利益主体的关系;同时使众多部门组成了垂直权力系统和水平分工协作系统,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 3.建立以创新为绩效导向的人力资源具体流程
人力资源整体的意图,要靠各个职能中政策的连贯性安排来实现。为了强调组织中的价值创新行为,在员工的具体工作行为中要不断地进行强化,形成一种整体的创新绩效导向。这种导向可以通过目标设置、政策内容安排、不同职能、不同层次之间管理要素的连贯来体现。这样设计的人力资源流程和整体的政策定位、职位安排协调起来,会产生更大的合力。
以创新作为企业绩效行为中的核心要素,就需将这种要素和绩效指标进行分解,并且在考核过程与各种激励手段直接挂钩。这样通过整体的安排,员工就可以理解企业到底看重什么,考核什么。把绩效管理和战略要求、组织安排结合起来,就能使得员工的个人创新意愿得到组织制度的支持和保证,形成整合的组织创新机制。
4.营造创新支持的组织氛围
创新是基于员工自主性的活动,因而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组织情景支持方式。这是必需的,也是关键的。这种支持方式一方面通过组织正式的知识共享平台来提供,另一方面则需要团队工作的协调关系以及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坦诚信任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