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基于内外因整合的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人力资(3)

2014-08-28 01:44
导读:组织氛围营造是基于创新过程中的问题反馈、相互协作、信息交流等具体互动之上的。这种具体互动又要和企业中的基层管理者工作直接联系,不论是无形

  组织氛围营造是基于创新过程中的问题反馈、相互协作、信息交流等具体互动之上的。这种具体互动又要和企业中的基层管理者工作直接联系,不论是无形的经验借鉴,还是有形的知识传授,都要和员工个人的成长需要和成就满足感联系起来,形成基于基层员工的持久创新动力落实机制。
  5.知识型员工的发展通道
  知识型员工成就需求的满足,无非通过成就认可与成就回报两个方面来实现。而给予其成长空间,打造职业发展通道平台,就可以有效地获得成就,并体现在自身价值成长的回报上。
  企业对员工职业发展的引导,主要从职业道路建立的角度进行。职业道路或者说职业通道,从形式上,提供了职业成长平台和空间;从内容上,关系着成就感的获得,并能够使员工和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
  职业发展的管理是建立在给予员工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的,发展空间有三个维度:纵向、横向、纵深向。
  纵向,即职级晋升的空间,包括行政职务和技术职务。在本岗位对本人适合的情况下,员工可以通过个人能力,通过丰富经验获得向上的晋升空间。
  横向,即不同岗位之间水平变化的空间。在本岗位不能满足本人发展需要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工作内容,为自身寻求个人发展方向。
  纵深向,即在职级和岗位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在本岗位工作经验的增加、阅历的增长,并通过工作本身获得乐趣和挑战,从而得到自我激励。
  在个人的发展方向上,向上的发展是最根本的趋势,其他方向都是对上升空间的补充,在个人能力、精力或者职级受组织限制。失去再向上发展的时候,个人很容易产生挫败感,而失去工作积极性,所以拓宽横向和纵深发展空间,在激励内容(突出发展空间)和激励过程(突出专家通道)中,对激励制度进行调整,以纠正发展过程中的这种迷失感。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在我国对知识型员工发展道路的界定中一直存在着一种误区,即对知识型工作者的职业发展道路只有一条行政线,因此很多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行为不能产生累积效应,也影响了个人对职业的满意度,造成了高流失率。因此,在职业道路问题上,不仅要注意空间与平台的给予,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如何给予这种空间,以及成长的标准是什么,从而有效地满足不同类型人的需求,特别是成就需求。有效地建立激励机制,有利于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和发展空间等需求的满足。因此,基于知识型人员希望在本专业上获得一定的职业成就和发展的考虑,在职业道路设计方面,就不应该一味地强调行政级别的提升,而是多通道,比如说构建多维的专家路线的职业通道。
  上述对创新过程起作用的人力资源的手段,并不是并行的,而是在人员互动中起到对内在动机正向加强的作用,因此不同的人力资源支持手段要在不同的层次上发挥其相应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基于企业创新的要求,一方面把员工创新纳入企业工作安排和战略发展体系中来,另一方面则需要在具体工作中形成创新的习惯和创新的日常评估反馈体系,鼓励员工低成本高价值的创新工作。
  从具体的人力资源支持手段的不同功能来分析,也体现了上面不同的两种工作目的。和组织结构、战略要求、工作内容相关的职位安排、绩效导向等具体手段,就是为了将员工的行为和企业的经营联系起来,其工作内容往往和员工外在动机结合;而对于员工个人内在动机的充分考虑,则体现在职业发展,工作支持以及整体政策定位中。这样的整合体系和员工的内外动机作用体系是相符合的。对员工内在动机的激发和保持是持续的、长久的,而对员工外在动机的内容和手段进行不断调整,则是为了保证其行为方向。在外在动机的内容选择上,一定要注意与内在动机相互协调,以保证政策上的一致性。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Deci, E L, Ryan R M.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i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be-haviour. 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 11(4):227-269.
上一篇:国际物流系统及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战略--以天津 下一篇:浅析现代企业薪酬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