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要素与要素管理三维度(2)
2014-09-02 01:01
导读:系统要素的提出揭示了组织系统的部分特征。但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对子系统划分的依据比较含糊。五个子系统间相互交叉重叠,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
系统要素的提出揭示了组织系统的部分特征。但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对子系统划分的依据比较含糊。五个子系统间相互交叉重叠,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有学者认为,技术子系统和组织结构子系统其实是组织要素的表现形式。
二、 基于组织系统特征的组织要素划分
如前所述,组织是一个开放的,具有特定目标的协作系统。结合巴纳德,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对组织要素的研究,我们认为,组织具有开放性、系统性、目的性和协作性的特征。作为系统,组织同时又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根据这些特性,组织要素分为:组织外部环境,组织内部环境,组织目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组织的开放性和系统性决定了组织的一个重要要素就是组织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系统的目的性决定了任何组织都有其存在的目的,构成组织的重要要素。系统的协作性和整体性说明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离不开内部相互协作,相互调节的要素。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内相互作用的要素系统为施控系统和受控系统。组织管理的施控系统和受控系统分别是组织内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这五个基本要素相互结合也相互作用。
1. 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组织的外部环境是指组织的成员或群体向组织的外部观察时的视角。任何组织都处于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并与外部环境发生着物质、能量或信息等各种交换关系。组织的宏观外部环境有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中观环境是组织所在行业的市场环境,生产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环境等;组织的微观环境是指组织的利益相关者所构成的环境,如地方政府,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等。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组织的内部环境是指组织内部的成员或群体之间的关系模式所构成的环境,如结构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等。组织的内部环境须和外部环境发展相一致。外部环境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组织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内部环境,才能使组织的内外要素相协调。
2. 组织目的。组织目的是得到组织所有成员认同的共同愿望。巴纳德认为,当两个或更多的人为一个共同的目的而协作时,组织就形成了。目的是使组织统一起来的因素,没有了组织目的,组织就不可能建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组织的目的通常有两种:物的目的和社会的目的。物的目的是指物体或物的存在。社会目的指组织同社会发生信息交流形成的特定的相互关系。理论界普遍认为,组织的终极目的应重在后者。组织在确定组织目的这一要素时,应充分认识到,既要反映组织中个人的目的,又要反映组织的共同目的。
3. 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作为系统的组织,它的构成要素应是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的。实现组织目的的过程就是一个内外部要素相互作用及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管理实践的形式来体现的,即通过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相互协作来完成的。管理主体可以是人或机构,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拥有相应的权威和责任来从事协调和控制活动。管理客体是指被管理,协调和控制的对象。管理主体领导管理客体实现组织的目的,而管理客体完成组织目标的状况又对管理主体产生反作用,从而使之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积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能使组织更好地实现组织目的;而消极的作用会使组织走向灭亡。
三、 组织要素管理的三个维度
组织的协作体系能否存续主要取决于组织要素之间能否良性地,协调地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和谐发展的耦合系统,这也是组织设计的依据和组织管理的目标。组织管理既要“有效的”满足组织目的,又要“有能率的”满足个人动机,从而使组织的协作和持续成为可能(巴纳德,1938)。组织的本质是组织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构成。而组织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管理组织行为,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经过一系列的管理过程来协调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