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镇党委选举制度改革探索(2)
2014-09-15 01:00
导读:(2)乡镇党委班子成员产生方式宜同不宜异。一些试点地区的改革采取了乡镇党委书记与其他班子成员以不同的方式产生的方法。重视乡镇党委书记的作用,
(2)乡镇党委班子成员产生方式宜同不宜异。一些试点地区的改革采取了乡镇党委书记与其他班子成员以不同的方式产生的方法。重视乡镇党委书记的作用,将其用更加具有竞争性、公然性的选举产生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乡镇党委书记与其他班子成员采取不同的方式产生的后面隐躲的两种题目,假如处理不好会使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第一种可能性是使书记相对其他班子成员权力较为集中和地位较为突出的一把手体制固化,这种体制往往会阻碍党内***的进一步发展;第二种可能是书记与其他班子成员由于授权的主体不同,而产生正当性二元化的冲突,不利于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
现实中任何一项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需要我们往不断地探索。这些模式都是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探索,每个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也有自己需要完善的地方。对于乡镇党委选举制度改革来讲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在不打破现行党内权力架构的基础上从制度上确保实力相当的候选人进进终极选举程序是极其关键的,也是当前一些试点地区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的地方。
三、改革的实践效果
1 推进了基层***政治建设,建立了党内外有效沟通协调机制,增强了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实施领导的正当性
党是***体系建设的主导,党内***对于人民***有带动和示范作用。选举是***的第一要义,乡镇党委选举制度改革将竞争机制引进党内。推进了党内基层***政治建设,拓宽了基层***的发展空间,为乡镇政治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乡镇党委选举方式的改革,第一次实实在在地将乡镇党委班子成员的选择权还给了广大的基层党员,同时更进一步地将辖区内广大的党外群众的意见也吸纳进来。改革建立了党内外有效的沟通渠道,使广大的党员和群众的意见能够充分表达,他们对于由自己推荐、选举产生的乡镇党委班子的信任感和支持度明显增强,增强了他们实施领导的正当性。通过党内基层***政治建设。广大党员群众对于党的认同感和回属感大为增强,进一步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正当性基础。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2 建立了新的干部激励机制,加强了乡镇党委执政能力建设
通过选举在制度上形成了乡镇党委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同一,乡镇党委班子成员与辖区内广大基层党员和群众的利益进行了互动联结,创新了乡镇党委的激励机制。选举给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带来了压力,同时也激发了乡镇党委的活力。他们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只要搞好了同上级的关系就不愁不能提拔重用了,辖区内党员和群众的态度成了他们工作的新标准,从制度上使他们实现了从官老爷向公仆的转变。通过改革,试点地区的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工作动力更大,干劲更足。他们更加注重决策***和科学执政,使得辖区内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融洽,辖区内各项事业也得到了更快、更好的发展。
3 激发了广大党员群众的参政热情,提升了他们的***素质
党员是党内***的主体,选举保障了党员的***权利,激发了他们参加党内政治生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参加推荐和选举不单激发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参政热情,更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些简单的***理论,通过选举实践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公***识、主人翁意识和效能意识更加增强,他们较为充分地熟悉到了他们对于***建设的重要意义,更加珍惜自己的***权利。面对乡镇党委班子成员他们不再像原来那样只是一味地服从,而是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向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