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食品安全的食品供给链综合治理探讨(1)(2)
2014-12-24 01:55
导读:(三)食品供给链安全治理有待完善 食品供给链上相关的安全标准体系如农产品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质量安全 评价指标 体系等不健全。
(三)食品供给链安全治理有待完善
食品供给链上相关的安全标准体系如农产品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质量安全
评价指标体系等不健全。2004年底,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九部委出台了食品国家标准的修订计划,使我国食品行业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达到55%,此计划显示,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间隔还很大;此外,我国仅个别省市实施了农产品的追溯性标准。食品安全的监管网络建设明显滞后。目前我国食品信息网络不健全,食品企业分散,沟通渠道不畅,很多信息难以收集、传递和及时处理,上下游信息共享不够,食品追溯治理缺乏现实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持,造成我国食品产业链连接不紧、难于治理和监视,这是引起食品供给链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食品供给链综合治理的目标及基本要求
结合以上分析,食品供给的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食品安全题目的产生也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题目都将增加食品风险发生的机率。从国际经验来看,供给链综合治理已成为食品安全的保障;从国内现实来看,国内农产品供需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题目倍受关注。鉴于食品安全的特性,有别于一般的供给链治理,应该以保障食品安全为首要目标,然后才是对总本钱最小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物流质量最优化等题目的考虑。为了达到食品供给链综合治理的目标,在进行供给链系统设计时应满足以下要求。(一)供给链监管体系科学有效
食品供给链作为食品安全与监视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载体。因此,食品供给链治理本身不能孤立起来,而应放在整个监管体系中往考虑,应与政府、行业食品安全监视治理体系相适应,使得整个监管体系的运行更科学有效。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二)供给链治理信息集成与共享
食品供给链治理既是食品物流治理题目,更是食品安全信息流治理题目。我国食品供给链信息化滞后不是某个企业的题目,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由于食品安全事故带有突发性、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等特征,因此,速度是关键。食品安全供给链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快速反应性”,即系统必须启动快速,安全事故定性必须快速,信息发布必须快速,措施决定和付诸实施必须快速,处理结果公布必须快速等。而这一切建立在信息能够活动快速、透明的基础上,所以,食品供给链综合治理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平台系统,进步治理的信息技术含量,以使整个食品供给链上的安全信息能够集成,并实现共享。
(三)供给链合作协调有序
食品供给链各成员企业的局部利益和行为经常与供给链系统的目标不一致,使供给链系统性能降低、效益受损。供给链治理是将上下游企业作为整体,互相合作,信息共享,进步快速反应能力,降低物流本钱的治理模式。因此,设计和实现供给链治理协调机制,进步系统的功能与收益非常重要。通过食品供给链物流的协调治理可使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系统的同一目标努力,可以在降低本钱的同时有效进步食品供给链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并通过从食品原料的源头进行安全控制,确保食品的安全质量。
推行食品供给链综合治理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供给链上相关标准
力求做到无论企业处在供给链的哪个环节或具体生产经营何种产品,都有相应的质量标准被要求执行;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同一的食品供给链综合治理;标准不同,就无法实现跨国界食品供给链治理,因此,标准是基础。目前,我国应尽快全面推行ISO22000《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对整个食品链中组织的要求》的标准,这是一套贯串整个食品供给链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国际标准,其目的在于为保障食品供给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供安全性。ISO22000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包含了相互沟通、体系治理、过程控制、HACCP原理和条件方案等关键要素。从体系要素和体系包含的内容来看,若食品供给链上企业都能够参照标准建立体系,并严格执行,就能实现有效的食品安全供给链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