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及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启示探讨(2)
2015-03-28 01:08
导读:1.2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1)就业茫然心理。就业茫然几乎是每个大四毕业生都必须经历的一段心理困惑。许多大学生在学校这个象牙塔中
1.2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1)就业茫然心理。就业茫然几乎是每个大四毕业生都必须经历的一段心理困惑。许多大学生在学校这个象牙塔中安心、努力的学习,并怀着最美好的梦想期望能在社会中找到一个做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位置。但是,许多学生对于自己能够做什么或者说想要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却不太清楚。部分毕业生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时评和专业技能,对一般的用人单位不屑一顾;部分毕业生过低估计自己的水平,严重缺乏自信,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能恰当评价自己,但是却没有一个职业的定位,仍然不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由于茫然的心理,许多毕业生不能准确找准自己的位置,也就不能以积极心态去寻找就业机会,甚至于部分毕业生选择放弃就业,从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工作。
(2)就业求稳守旧心理。受中国传统观念和家庭的影响,现代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期望依据表现为报酬、工作的地域、工作是否相对稳定、发展机会、专业是否对口、福利、合同期限等方面。因此,许多毕业生在就业时,仍然首选公务员、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等一些过去的“铁饭碗”单位,因此,也才会出现近1000人争抢20个岗位的公务员报考现象。在一些
招聘会上,一些人满为患的大型国企面前门庭若市,而一些求贤若渴的私企面前却门可罗雀。
(3)就业盲目攀高的心理。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成长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安定,生活条件优越,且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受到百般呵护,在生活中大多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求名、求富动机的驱使下,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正确评价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而一心追求大城市、高报酬、好福利的用人单位。所以在求职中不肯“屈就”,坚决要留在一些大城市,而不愿意到省会城市周边地区甚至西部等一些特别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同时,有部分毕业生喜欢跟同学、朋友进行比较,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几个单位的优胜劣汰,从而百般挑剔自己的岗位,羡慕别人的工作,有时候会轻易进行放弃,更有甚者,对朋友、同学进行诽谤、造谣中伤等,从而严重影响与他人的交往状态。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4)消极依赖心理。当代一些大学生均是80年代的独生子女,很多事情由父母进行代劳,从高中开始,学校、专业的选择基本由家长完成。他们从小养尊处优、在生活上自立、自理能力较差,存在很强的依赖心理,很难形成独立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很难在用人单位面前充分展示自己,而是想着依靠父母或亲戚的努力为自己安排一个好的就业单位。而近年来,也确实有很多家长利用职权为孩子谋取私利,这个现象在冲击廉政的同时,也给广大没有就业关系的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严重不平衡。
2 运用归因理论培养大学生科学择业观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在就业时存在着诸多不良就业心态与不能对自己进行合理归因判断有很大关系。科学择业观的养成能使学生摒弃不良择业心态,有利于大学生合理定位、科学分析,形成一种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就业力”。要培养科学择业观,首先要运用归因理论构建有别于传统就业指导模式的个性化大就业指导体系。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沿袭的是传统的应试育的模式,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实践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开始进入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就业工作也进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艰难转型的时期。同时,只有对学生进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科学的归因和设计,制订出一个长远的、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发展规划,构建一种新型的就业指导模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才能使大学生具有就业竞争力。
构建个性化大就业指导体系,运用归因理论是基础。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 假定成就动机或成就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序列的、历史的发展过程,即成败结果、评价、归因、情感、期望、行为或动机, 归因起着关键作用。人们对结果的不同归因, 通过自信心、自尊心、情绪态度的变化影响了人的后继行为。按照归因理论构建这样一种广义的就业指导模式,除了传统就业指导模式众多要素的不可或缺外,还需要结合影响人们归因的个人特征、他人反映、社会常模等因素来进行设计,这就需要按照全程化、分层化等原则进行设计安排,而重要的是要遵循个性化原则。根据归因理论设计的就业指导模式应完全是以个性化为基础的。这样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才最有针对性。社会心理研究者认为,个性特征是影响人们归因过程的重要因素。个性特征与归因倾向密切相关。人们在进行归因时,时常会对那些自认为有重要影响的原因表现出某种偏爱和重视。有的倾向于内部原因,有的倾向于外部原因;有的倾向于稳定的、不可控因素,有的则倾向于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因而,职业生涯指导模式必须是在常规模式的基础上,完善突出个体化、差异化。实施个体化
辅导,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能力、个性特征及行为风格,根据每个人所处的组织环境等来制定不同的设计方案,从而使职业定位准确、设计方案科学。构建出这样一种个性化的大就业指导模式,按照全程渗透指导的原则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将极具针对性,对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养成将起到积极的指导意义。依据归因理论引导大学生进行归因训练,逐步养成科学合理就业观念。归因理论认为“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与推论,进而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来认识、预测、控制周围的环境及随后的行为。这样,一个前因、归因、后果的相互作用体系就暗示了一种可能性,即通过控制外界信息,改变个体的自我归因,进而改变其后继行为。这就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增强行为效能感,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分析问题、认知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