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流动状况浅析(3)
2015-06-20 01:11
导读:改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流动是多渠道的流动。其中有经过政府人事部门的有组织调动,这部分人员是在岗的年轻技术人员。更多的是内退人员作为独立的
改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流动是多渠道的流动。其中有经过政府人事部门的有组织调动,这部分人员是在岗的年轻技术人员。更多的是内退人员作为独立的个体自由地流动,开辟了人才流动的新途径。
美国宾州大学教授卡培里,最近提出一个在业界影响较大的观点:不要把人才当作一个水库,而应该当成一条河流来管理;不要期待它不流动,而应该设法管理其流速与方向。显然,传统的人才流动管理体制是人才库的管理,而改制后工程技术人员的流动则具有河流的特征。
改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流动虽然看似是自由的、无序的非组织活动,但其流动却遵循并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其流向有下面一些特点:在行业或者相近行业内部流动;经济效益差的单位向效益好的单位流动;中部地区向沿海发达地区流动;省会中心城市向周边县市流动;技术密集性单位向技术力量薄弱的单位流动。
这种流动,实质上是对有限的人力资源进行了重组和再分配,使技术人才的使用和分布趋向更合理、更经济。改制后工程技术人员的自由流动极大限度地利用了社会资源,搅动了一潭死水,盘活了人才库,解放了禁锢的生产力。
这种流动灵活性强,聘用方式也是灵活多变的。工资待遇可以面议,也可以视工程技术人员的劳动贡献随时调整变化。录用可以不要档案,也可以重新建档。来去自由,合则留,不合则去,一经录用,仅受一纸劳动协议的约束。流通渠道、手续和制度不再成为人才流动的障碍和羁绊,而使流动本身变得更为灵活便捷,更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活动。
这种人才流动是缓慢渐进的。在流动过程中,一般工程技术人员都有呆过好几个岗位的经历,最多的甚至呆过六七个,达到了1年换1个单位的程度。这里面既有被老板炒鱿鱼,也有炒老板鱿鱼。既有个人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水流千里终归大海,就是在这样寻寻觅觅的漫长过程中实现了人才使用和分布的合理化,实现了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的最大化。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三、改制给工程技术人员带来的得与失
改制的大变革,给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带来的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改制前企业连年亏损,失去了后劲和发展的空间,经济效益低下。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是困顿的局面:面对企业艰难处境,他们有比一般职工更多的责任感,甚至还有一点负罪感。“技改技改,死得更快”,不干企业亏损,干了企业更亏损,企业无可奈何地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他们有心报国,无力回天。工厂处于停滞封闭状态,业务知识无法更新提高,工作积极性无法调动,每月生活费最低时只有二三百元,承受着养家糊口的巨大经济压力。面对扑面而来的改革大潮,多数工程技术人员已做好了的思想准备,准备振作精神,迎接新体制的挑战。然而,也有部分人员心理准备不足,面对改制日期的临近,心中一片空白,茫然失措。
6年过去了,工程技术人员经历了改革的阵痛,在今天他们可以说是各得其所了。在新的岗位上,他们实现了自我价值,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尊严,找到了工作奉献的乐趣。如今这些国家企业职工,和其他所有制员工一样,享受着改革带来的丰硕成果,收入待遇大大提高。较改制前的低水平收入,有的甚至提高了10多倍。
如今在各条战线和各个岗位上,这些工程技术人员都能够安心踏实地工作,积极地作出贡献。工程技术人员是有理想也是有精神追求的,但他们也有必须满足的基本需求。专家研究表明,能够使工程技术人员安心本职工作的起码激励因素依次为:工资报酬与奖励、个人成长与发展、有挑战性的工作、公司的前途、有保障和稳定的工作。在改制前这些激励因素一条也难以兑现,改制后工程技术人员流向各个新的岗位,在新的岗位这些激励因素基本上都得到了保证。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江西手扶拖拉机厂改制后工程技术人员的流动并不是独一的案例,其流动的方向和特征是有代表性的。改制带来的人才合理流动,给人才市场输送了大批的新鲜“血液”,实现了人力资源的重组。企业得到了所需的人才,工程技术人员改善了自身待遇,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