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可持续竞争上风理论文献综述(3)
2015-11-16 01:49
导读:另外,也有学者以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所以企业文化也能够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上风。Hansen and Werner felt(1989)比较了组织内部效应和市场
另外,也有学者以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所以企业文化也能够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上风。Hansen and Werner felt(1989)比较了组织内部效应和市场位置对绩效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发现,组织内部因素比市场位置更有影响力,而且这两者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Barney(1986)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组织文化进行了讨论,并定义了组织文化影响组织绩效的条件,提出文化成为持续竞争上风的来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不可完全模仿性。
4.动态可持续竞争上风观
前面所述三者都是静态的持续竞争上风论,但静态竞争上风论只立足于企业所处的稳态或静态环境,并且着眼和局限于解释某一个方面,出现了它的局限性,动态的持续竞争上风论也因此开始出现。赵红菊,高雄,杜跃平(2003)以为,随着新经济的日益盛行,产业环境的动荡和不可猜测,这些理论已经无法完整的和公道的解释企业可持续竞争上风的性质及其来源,更无法用来指导现代企业的实践。在新经济的大背景下,只有创新型企业,即在不断变革的环境中,那些不断应用创新来进步自己产品及服务差异性以增强应变能力的企业,才可能获得可持续竞争上风。技术创新是形成和提升企业在新经济中可持续竞争上风的关键要素和源泉,离开技术创新,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上风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陆奇岸(2004)以为,在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上风的演化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上风的关键在于实施相应的战略,突破原有的均衡态,从而不断获得新上风。谭力文等(2007)指出创新是企业竞争上风的源泉,而持续竞争上风的来源则是不断的创新。企业的持续竞争上风是各个竞争上风的连续积分的过程,即竞争上风的动态演化。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三、结语
从以上的文献综述中可看出,可持续竞争上风的内涵非常广泛,不同的定义导致的观点及侧重点是不同的;因此,若仅从某一方面进行论述,显然有失偏颇。同时我国企业在国内的成长环境不同于国外企业,不同企业类型条件下寻找可持续竞争上风的有效方式也会不同;加之全球化的到来,我们更应该找到适合我国企业基业长青的可持续竞争上风理论,帮助我国企业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上风,从而让理论真正和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美]著陈小悦译:竞争上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邹国庆:企业持续竞争上风的经济学评析[J].当代经济研究, 2003(4)
[3]吴应宇路云: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3(9)
[4]游达明彭伟:战略资产与持续竞争上风的建立[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2)
[5]刘建伟张正堂:过程导向的可持续竞争上风因果关系链分析[J].中国治理科学,2003(2)
[6]赵骅李德玉陈晓慧:企业持续竞争上风动态模型[J]. 中国软科学, 2004(1)
[7]付晓蓉:顾客关系导向的企业持续竞争上风[J]. 经济导刊, 2005(Z1)
[8]蒋东仁:基于顾客价值的可持续竞争上风的获取[J].学海,2005(3)
[9]王江金占明:隐含经验类知识:企业持续竞争上风的源泉[J].南开治理评论,2004(5)
[10]金培:竞争力经济学[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11]贺小刚:企业持续竞争上风的资源观阐释[J].南开治理评论,2002,(4)
[12]王静鹏樊耘:企业家能力与企业可持续竞争上风[J]. 经济治理, 2002(12)
[13]谭京生:组织能力观与传统资源观的比较分析—对持续竞争上风的新阐释[J].外国经济与治理, 2003
[14]肖海林彭星闾:企业可持续竞争上风面体结构模型及成长治理[J].中国产业经济,2003(7)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5]李梅英吴应宇: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的基础——异质性[J].
东南大学学报, 2006, 8(6)
[16]赵红菊高雄杜跃平:新经济下的企业可持续竞争上风与技术创新[J].产业技术经济, 2003(6)
[17]陆奇岸:动态环境下企业可持续竞争上风的战略选择[J]. 产业技术经济, 2004,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