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淮河行蓄洪区治理的相关法规政策分析(1)

2015-12-08 01:08
导读:管理论文毕业论文,淮河行蓄洪区治理的相关法规政策分析(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内容摘要:经过多年来的建设,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
内容摘要:经过多年来的建设,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治理法规和政策体系,对行蓄洪区的确定、调整、启用、安全设施建设和治理、补偿等各方面做了界定,但目前仍然存在法律位阶偏低、部分法规执行主体不明确、操纵性较差、补偿程序复杂、建设和治理资金不够明确等题目。建议加快制定《蓄滞洪区建设与治理条例》。关键词:淮河流域,行蓄洪区,法规,政策作为重要的非工程措施,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治理法规和政策体系。其中,1988年颁布的《关于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00年颁布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以及2006年颁布的《关于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治理的若干意见》这四个法律法规与蓄滞洪区的治理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本文首先分析淮河行蓄洪区建设与治理的现行规定,然后讨论现行政策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完善淮河行蓄洪区治理政策的相关建议。ヒ弧⒒春有行詈榍建设与治理的现行规定ィㄒ唬┬行詈榍范围和名录的确定和调整ジ据《防洪法》的规定,防洪规划应当确定防护对象、治理目标和任务、防洪措施和实施方案,并规定洪泛区、蓄滞洪区和防洪保护区的范围,规定蓄滞洪区的使用原则,蓄滞洪区的名单目录则由《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以附录方式确认。根据《关于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治理的若干意见》的规定,蓄滞洪区的调整应通过编制(修订)防洪规划或防御洪水方案,经过科学比选、严格论证,按防洪规划和防御洪水方案的权限审批。可见,要对蓄滞洪区进行调整,首先要根据权限调整流域的防洪规划、然后调整《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以及地方的《蓄滞洪区治理办法》。ィǘ)蓄滞洪区治理目标和原则ァ豆赜诩忧啃钪秃榍建设与治理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蓄滞洪区治理的四个目标,即确保蓄滞洪区内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确保流域防洪安全;促进人与自然***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ァ兑饧》确定的蓄滞洪区治理的基本原则为:坚持全面规划,公道布局,做好蓄滞洪区调整工作;坚持统筹考虑,突出重点,加快蓄滞洪区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分级负责,加强蓄滞洪区治理,实现洪水“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确保蓄滞洪区有效运用。同时,《意见》还明确提出了分类治理的原则。即根据蓄滞洪区在防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运用几率、调度权限以及所处地理位置等因素,将蓄滞洪区划分为三类,即:重要蓄滞洪区、一般蓄滞洪区和蓄滞洪保存区。ィㄈ)行蓄洪区安全设施形式及资金来源ジ据《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的规定,蓄滞洪区内应该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的就地避洪措施。主要形式有:(1)围村埝(安全区)、(2)庄台、(3)避水台、(4)避水楼、(5)城墙、(6)其它就地避洪措施。グ凑铡端利建设基金治理办法》规定,中心水利建设基金专项支出包括大江大河的清淤除障及流域内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除水利建设基金等专项基金外,目前蓄滞洪区的建设基金主要来自中心和地方的其他财政预算资金。ィㄋ模┬行詈榍的启用セ春恿饔蛐行詈榍的运用顺序,由淮委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关于黄河、长江、淮河、永定河防御特大洪水方案及其它有关规定,编制淮河流域典型年行蓄洪区运用顺序及沉没图,由水利部审定后颁布。国务院,国家防汛指挥机构,流域防汛指挥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防汛指挥机构,按照依法经批准的防御洪水方案中规定的启用条件和批准程序,决定启用蓄滞洪区。ヒ婪ㄆ粲眯钪秃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拦、拖延;碰到阻拦、拖延时,由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强制实施。ィㄎ澹┬钪秃榍运用后的补偿ゲ钩プ裱的三项原则是:保障蓄滞洪区居民的基本生活;有利于蓄滞洪区恢复农业生产;与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タ悸堑降鼻靶钪秃榍大都以农业生产为主,广大居民的生活尚不富裕,基本生活条件主要是解决吃、住的题目,因此蓄滞洪区运用后,重点补偿农业、养殖业和林业,保证居民一段时间的基本口粮,补助修复水毁住房和生产生活所必要的消费品,达到尽快恢复生产生活、重建家园的目的。ゲ钩サ亩韵笪蓄滞洪区内具有常住户口的居民;区内居民获得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的同时,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与其他洪水灾区灾民同样的政府救助和社会捐助。ゲ钩サ姆段Ы鱿抻冢号┳魑铩⒆ㄒ笛殖和经济林水毁损失;住房水毁损失;无法转移的家庭农业生产机械和役畜以及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水毁损失。ゲ挥璨钩サ乃鹗О括: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应当退田而拒不退田,应当迁出而拒不迁出,或者退田、迁出后擅自返耕、返迁造成的水毁损失;违反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规划或者方案建造的住房水毁损失;按照转移命令能转移而未转移的家庭农业生产机械和役畜以及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水毁损失。ィ六)试行洪水保险制度ァ豆赜谛钪秃榍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提出了试行洪水保险,并规定:省级人民政府可选择受益范围明确、进洪机遇较多的蓄滞洪区,试行防洪基金或洪水保险制度,取得经验后推广,逐步改变过往洪灾损失单纯依靠政府大量救济的办法。ナ孕蟹篮榛金或保险的地区,保险公司按规定向蓄滞洪区内投保人收取保费,并赔偿蓄滞洪后的损失;赔付不足部分,可由省级人民政府从受益地区国营工商企业、集体和个体企业以及居民所筹集的防洪基金中解决。ァ豆赜诩忧啃钪秃榍建设与治理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洪水灾难损失保险研究,建立有效的洪水灾难损失保险体系,化解蓄滞洪区洪水灾难损失风险,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进步社会和群众对灾难的承受能力。ィㄆ撸┬行詈榍人口控制与土地治理ァ豆赜诩忧啃钪秃榍建设与治理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法规都明确提出蓄滞洪区所在地人民政府要制订人口规划,加强区内人口治理,实行严格的人口政策,严禁区外人口迁进,鼓励区内常住人口外迁,控制区内人口增长。同时,省级人民政府应组织有关部分制定蓄滞洪区人口控制规划,规定区内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及机械增长率)必须低于省内其它地区,提出具体控制指标并建立分区人口册。ァ豆赜诩忧啃钪秃榍建设与治理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都规定蓄滞洪区土地利用、开发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防洪的要求,保持蓄洪能力,实现土地的公道利用,减少洪灾损失。ピ诤榉呵、蓄滞洪区内建设非防洪建设项目,应当就洪水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建设项目对防洪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价,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提出防御措施。ィò耍┲卫砘构设置ゼ忧孔橹领导工作是搞好蓄滞洪区建设和治理的重要保障措施,《纲要》建议蓄滞洪区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可根据工作需要成立蓄滞洪区治理委员会,作为虚设机构,不设实体办事机构,其日常工作由政府指定的部分承担;蓄滞洪区治理委员会负责规划的实施和区内安全建设的治理,分洪时配合各级防汛指挥部保证各项任务按规划有秩序地完成,也就是说《纲要》原则是认可通过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协调蓄滞洪区的建设与治理工作的。《意见》固然没有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但夸大了地方政府的责任,提出蓄滞洪区所在地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蓄滞洪区的建设与治理。ザ、现行治理法规政策存在的不足之处ブ卫砘春有行詈榍的政策法规固然已经基本形成了多层级、多部分、覆盖面广的体系,但仍然存在法律规范的层级低、部分事项缺乏规范、执行主体不明确、程序繁琐、内容过期等题目。ィㄒ唬┤狈σ桓鋈面规定行蓄洪区的法规,也就是行蓄洪区治理的“基本***”,法规的位阶比较低ツ壳岸杂谛钪秃榍进行全面规定主要集中在《关于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治理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两个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部分文件,但前者仅仅是一个指导性的意见,主要是提出今后工作包括政策制定所需要解决的题目的意见,对很多题目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具体的和有约束性的规定。例如在如何编制蓄滞洪区建设和治理规划、加大蓄滞洪区投进力度、发展蓄滞洪区的非农产业和落实地方责任等方面还都只是给出了原则性和方向性的规定,缺乏落实的部分和责任分工等具体的措施。而后者颁布于1988年,虽是一部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政策规定,但其重点仍然集中在指导蓄滞洪区的安全工程建设、启用以及安全撤退等水利工程措施方面,而对蓄滞洪区的经济社会治理乃至日常维护未给予具体规定,这与该纲要由水利部分拟定有关。况且由于颁布的时间早,有些内容需要更新。总体上讲,该纲要重建设轻治理的特征比较明显。ゴ送猓法律位阶比较高、权威性比较强的《水法》和《防洪法》缺乏对行蓄洪区全面的治理规定,如人口治理题目、沉没损失负担题目以及行蓄洪区内的建设和发展题目等。这些题目或交由下位法规规定,或者交由行政部分酌情处理,导致这些题目难以有效解决。而其他的政策和法规,除《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以国务院令的方式发布外,则多数层级比较低,由各部分制定。较为重要者如《纲要》和《若干意见》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很多的规定还停留在部分规章制度。部分的规章一者主要规定本部分职权范围的事务,涉及的事项比较窄,二者只是一种行政指导,约束性要弱,其它部分有时难以真正执行。由于行蓄洪区的治理既涉及地方各级政府,又涉及中心各有关部分,在地方政府方面,又涉及四个省。同时,区域之间利益矛盾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法律位阶太低,就会失往基本的约束力。再比如,区域利益平衡题目、人口外迁题目、人口控制题目等,都需要在较高的层次上进行协调。另外,法律位阶低,难以做出有权威性的要求,以及责任明确的罚则,也不利于有关方针、原则的落实等等。例如在1988年的《纲要》中,固然就行蓄洪区的人口控制题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却没有能够就责任和经费题目做出规定和安排;即使在2006年的《若干意见》中,由于牵涉到民政救济,也无法对蓄滞洪区的扶持与救助办法做出具有约束性的规定。ィǘ)部分法规的执行主体不明确,过于抽象和原则,操纵性比较差シü嬷械闹葱兄魈宀幻魅肥俏夜法律法规中的通常情况,并非蓄滞洪区治理政策与法规所独占,具体到蓄滞洪区的治理,比较突出的有:(1)人口控制政策的执行手段不明确,没有得力的实施措施,导致《指导纲要》提出的人口增长率得不到有效的控制;(2)农村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主体和责任不够明确;(3)就地避洪设施的日常治理主体不明确,不够有效,导致较多的安全设施在建成之后,缺乏有效的治理,尤其是对于一些小型的安全设施,这种现象更为突出;(4)安全撤离后的食宿保障主体和经费安排不够明确,可能导致蓄滞洪区运用次数比较多的情况下,安全撤离后的食宿难以得到有效保障。ツ壳安糠终策法规对蓄滞洪区经济社会活动的规范比较抽象和原则,缺乏可操纵性。例如如何确定不同类型蓄滞洪区的治理与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当地群众外出务工的规定等;限制蓄滞洪区内高风险区的经济开发活动,鼓励企业向低风险区转移或向外搬迁,都缺乏相应的财政和税收手段的配套。又例如,如何加强蓄滞洪区土地治理,土地利用、开发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防洪的要求,保证蓄滞洪容积,实现土地的公道利用,减少洪灾损失;蓄滞洪区所在地人民政府要制订人口规划,加强区内人口治理,实行严格的人口政策,严禁区外人口迁进,鼓励区内常住人口外迁,控制区内人口增长,等等。类似这样的规定和政策往往没有能够提出实现这些政策目的的手段和措施,导致了政策难以落实。ビ捎诜律和法规对有些事项规定得不够具体,这些未作具体规定的事项的治理就被赋予给了行政部分,目前淮河流域行蓄洪区的安全设施建设由淮委负责,而行蓄洪区的日常治理,普遍实行地方行政负责制,由省、地、县有关部分分别治理,往往各持己见,轻易产生矛盾和争执,在蓄滞洪区的运用、建设和日常维护治理方面出现分歧,协调时间长,轻易延误时机。例如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就发现在行蓄洪区建设了过大的安全区的题目,其原因就在于原来《纲要》只是规定了不宜建设过大的围村埝,但没有更具体的规定,这实际上将裁量权赋予了行政部分,而地方政府倾向于做大围村埝,以保护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但却增加了日常的运营用度(如电费),也削弱了调蓄洪水的能力。ィㄈ)行蓄洪区的建设和治理的资金来源不够明确,缺乏保障,导致部分设施和制度难以有效发挥作用バ钪秃榍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蓄滞洪区围堤、控制闸、隔堤、安全设施、转移道路、通讯设施、预警系统以及与“移民建镇”配套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但由于建设资金的安排灵活性比较大,有时出现建设资金不落实以及暂时挪用的题目,导致目前蓄滞洪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达标。而且,由于历来重建设轻治理,对于工程措施的建设资金一般安排得相对比较充裕,而治理方面由于时间长,治理主体在工程建设期内不是很明确,建成后的治理资金很难做到有效的估计,经常导致治理资金不能足额及时到位,蓄滞洪区的安全设施的治理不够有效,小型配套设施如排涝设施跟不上,造成一些安全设施有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或者毁损得比较快。グ凑1988年《纲要》的思路和规定,安全撤离设施的建设与治理责任基本由地方政府负担,例如撤退道路和对口安排、撤退船只车辆、食宿、防疫等事项均有地方负责,但在《纲要》中都没有对此就机构、职员和经费以及问责等做出规定,其它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做出相应的具体规定。ィㄋ模┛刂菩詈榍内人口增长的政策不够完善有力ツ壳埃蓄滞洪区人口控制措施不力,人口增长过快,尤其是对于那些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蓄滞洪区,致使行蓄洪运用损失大,难下决心。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没有一个清楚或明确的长远规划以及对人口规模的控制指标。其次是固然有原则性的规定,但规定太模糊,没有落实到部分和责任人,缺乏问责制度。三是缺乏必要的政策手段和资金支持,尤其是对于蓄滞洪区内活动在外的人口的计划生养工作难度很大。ゴ送猓也有生养习惯和受经济利益驱使,人口自然向经济发达地区汇集的原因。如有的蓄滞洪区,随着转移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成,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甚至超过了保护区的条件,人们很自然的要向行蓄洪区里迁移,加上有关政府部分、社会团体、学校等机构的迁进,并由此而带来第三产业人口的增长,很难避免人口的快速增长。ィㄎ澹┤狈ν晟频囊泼窠ㄕ蚺涮装旆íァ耙泼窠ㄕ颉笔切钪秃榍安全建设的有效途径,其基本特征是:农民的房屋、财产、企业等与农田作业分离,在安全区(镇) 内生活,到安全区外耕种生产。一般情况,安全区的间隔间隔控制在10公里左右,居民与耕地的间隔最大在5公里左右,可通过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到田间耕作。目前由于耕作间隔、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关系调整以及房屋财产等多方面的原因,“移民建镇”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障碍,为保障“移民建镇”措施得以顺利实施,还必须制定和实施配套的政策或法规,以规范和调整“移民建镇”工作,使农民能够迁得出,住得下。ィ六)《补偿办法》的规定比较繁琐,难以执行,且导向作用与长远目标不协调ァ恫钩グ旆ā泛怂鸾锥蔚牟僮莩绦蚬于复杂、任务很重,操纵本钱高。登记核查工作以“三榜公布”为核心,为了尽量减少三榜公布的异议,在统计时一个村分几个小组进行,统计结果先在小组内进行公布,充分发挥村民之间的互相监视作用,时间一般是3~5 天。规定的“三榜公布”以7天为准,公布后有异议的修改后再公布。固然名义上为“三榜公布”,但是实际公布时有些地方达6、7 次之多,由于操纵过程中牵涉的人很多以及退水较慢,进行财产损失登记时很多财产还泡在水里,难以进行核实,从组建小组、登记、上报、核查、下款到发款,也要半年的时间,大部分群众是在春节前拿到补偿金,有时出现题目还要进行核查,拖的时间更长。有些题目在政策上也很难把握,如缺乏对工矿企业和农户依法承包滞洪区内的种植物的补偿,缺乏对在进行抗洪抢险中负伤或死亡职员及家属的补偿。而且部分地方滞洪区与非滞洪区的边界难以确定,补偿面积难定。ゴ送猓对“移民建房”政策也产生了消极影响。2003年淮河大洪水中蓄滞洪区的大规模运用,使国家意识到了补偿政策的实施难度与补偿负担的沉重。因此,更加倾向于采取一次性投进将区内居民迁出蓄滞洪区的“移民建房”政策。2003年大洪水之后,安徽省一期计划搬迁11个蓄滞洪区的居民,但由于种地间隔远,不方便,有些区内职员仍不愿意搬迁。此外,邻近蓄滞洪区的低标准保护区固然受了灾,却不能得到像蓄滞洪区那样的补偿待遇;而蓄滞洪区不分洪的年份可以得到丰收,分洪的年份有国家补偿,反而成了人们更愿意生存的地方,这就与实施移民建镇政策产生了矛盾。ス倘2006年5月财政部对原《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治理规定》进行了修订,农作物的补偿不再按照耕地上实际耕种的农作物确定补偿标准,而是按照当地主要农作物前三年同季农作物均匀产值的50%-70%来确定补偿标准,简化了确定农作物、专业养殖和经济林补偿标准的程序,但仍然存在程序比较复杂,导向性作用不强的题目。ト、调整淮河行蓄洪区治理政策与法规的建议ィㄒ唬┌凑招钪秃榍的重要性和使用几率对蓄滞洪区进行分类治理ピ谛钪秃榍的建设与治理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分类分级治理的原则,按照蓄滞洪区的重要性和使用几率对蓄滞洪区进行分类,非常重要而且使用几率高的蓄滞洪区就要严格控制人口以及非农经济活动,尽量减少蓄滞洪区使用所带来的损失,对于那些不是很重要但使用频率高的蓄滞洪区,可以通过适当进步防洪工程建设标准,降低使用频率,同时答应蓄滞洪区内发展一些非农产业,对于那些很重要但使用频率不高的蓄滞洪区,由于暂时不能转为防洪保护区,一方面要加强安全设施建设,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在离口门比较远,有相对充分转移时间的地方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对于那些既不是很重要使用频率又不高的蓄滞洪区,要创造条件转为防洪保护区,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促进蓄滞洪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ィǘ)尽快制定《蓄滞洪区建设与治理条例》ビ捎谛钪秃榍的建设和治理牵涉的部分和地方多,既有中心多个部分(如水利部、财政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人口与计划生养委员会、发改委、交通部、建设部、保险等金融监管部分)要承担的责任,又有地方各级政府承担的职责,情况复杂,领域多,解决的难度大,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对蓄滞洪区的建设与治理进行全面规定的法规性文件,如制定《蓄滞洪区建设与治理条例》,将涉及蓄滞洪区的重要题目予以明确规定,作为蓄滞洪区建设和治理的“基本***”,并以国务院令的方式颁布,进步蓄滞洪区建设与治理法规的权威性。ィㄈ)尽快明确蓄滞洪区安全设施建设以及撤离后生活安置的资金来源和分担关系ツ壳暗姆ü婧驼策对于蓄滞洪区的安全设施建设以及撤离后的生活安置都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但是从1988年的《纲要》以及1997年的《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治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来看,都只是原则规定了中心水利基金和地方水利基金的使用范围,而且地方政府承担了较多的责任,尤其是蓄滞洪区居民撤离后的生活安排,基本上由地方政府承担,但没有专项的资金安排,因此建议制定政策明确规定安全设施建设以及维护的资金安排和中心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的分担关系,保障资金的来源和使用。ィㄋ模┩晟埔泼袂ńǖ呐涮装旆íゴ幽壳笆导是榭隼纯矗移民迁建的配套办法急需明确规定的方面包括:(1)安全区的堤防、道路等基础设施由国家扶持建设,国家投资,群众投劳;(2)安全区外的农耕道路应科学规划,保证相应标准,以方便农民远间隔耕作为宜;(3)安全区建设要考虑学校、医院、贸易、邮电等网点的配套建设;(4)集镇式的安全区建成后,有关政府部分要带头迁进;(5)计划搬迁的蓄滞洪区内不在安排任何公共设施建设。ィㄎ澹┲贫ň咛宓目刹僮莸男钪秃榍人口控制计划タ刂菩钪秃榍的人口增长,逐步向区外转移人口是《防洪法》和《纲要》中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但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前已述及。当前需要制定一个专门针对蓄滞洪区人口控制的办法,其要点应该包括:第一,明确蓄滞洪区人口控制原则和目标(如增长速度不高于保护区的原则等) 。第二,明确控制蓄滞洪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措施,如进步实行计划生养的奖励标准及经费安排。第三,对由蓄滞洪区活动到外地的活动人口的计划生养题目在责任主体和经费方面做出安排。第四,明确人口外迁安置的经费和来源(建议中心和地方政府分担),加大对移民搬迁工作的规划和经费支持力度,确保行蓄洪区居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第五,结合人口外迁安置,适当调整区内和区外的土地使用权分配关系。第六,与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制度结合起来进行控制,假如是超生人口则不能享受补偿或者减少补偿额。
    上一篇:下放决策权(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