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信息化对企业知识治理的影响(1)(2)

2016-02-16 01:05
导读:以上四个阶段相互交融和影响,逐级支撑,构成一个逐步抽象和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对创新型组织机制形成路径的认知将为企业实施知识治理提供有力的指

  以上四个阶段相互交融和影响,逐级支撑,构成一个逐步抽象和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对创新型组织机制形成路径的认知将为企业实施知识治理提供有力的指导。
  
  2 信息化对微电子企业知识范畴产生的影响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短,高新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产品、技术的创新能力,知识的运用至关重要。微电子产业早在1991年即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范围之一。微电子企业可划分为IC(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两类,前者通过CAD软件生产IC功能电路图和工艺版图;后者则通过复杂昂贵的大规模生产设备制造出终极的集成电路。两者分别是技术研发型和生产制造型高新企业的代表。
  我们从知识治理的角度对上海地区部分微电子企业调研了信息化对其产生的影响。调查表明微电子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上风明显。受调研企业均实现了内部联网,与外部广域网接通,并拥有或正在筹建对外发布的WEB网站.受调研的IC制造企业和近60%的IC设计企业建立了用于生产计划、进度控制的信息系统,CSCW(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方式被广泛运用。微电子企业的高技术含量和生产环节繁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对信息化需求的内生性,能够积极投进信息化建设,而国家对高新企业发展的支持(如高新开发区的建设)也对此起到了重要作用。
受调研企业明显体现出信息化基础之上的知识治理特征。①企业在内部广泛运用网络手段共享知识资源(图3),同时通过外部网吸纳外部知识。受调研员工中,70%以为大部分的企业内部信息由内部网获取,46%以为主要通过外部网获取与工作相关的外部信息。②IC制造类企业基本都通过广域网向供给链上游的IC设计企业客户提供了信息虚拟通道,以便客户在授权的范围内局部访问自己的内部生产数据,进行进度监控,体现了供给链范围的知识共享行为。③通过信息化方式进行任务委派使企业组织架构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层级关系、时间及地域的限制,呈现出柔性化组织的特点,企业治理职员的治理幅度也有所增大。然而在治理沟通有效性方面,尽大部分员工则认同“工作会议”与“面对面委派”等非信息化方式。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3 当前的题目及对策
  
  就被调研的企业总体来看,对知识的治理还是处于自发性的、下意识的形态。治理者轻易产生一种误解,以为有了信息系统就实现了对知识的治理。这实在仅仅处于知识治理渐进模型的第二进阶。这种治理形态轻易受到市场的短期利益所驱动,因片面追求市场份额而忽视了培育创新竞争力的核心任务,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在享用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捷性的同时,轻易旁生出对信息系统的非理性依靠。信息化的直接上风体现在可编码知识的共享上,然而应用于默会知识的转移则是困难的,这方面组织单元、个体间的正面沟通和长时期磨合不可或缺。假如治理者熟悉不到这一点,过分依靠信息系统来沟通,会产生沟通效率损失,还可能使治理者产生信息接收者拒尽知识转移的误解。在微电子企业员工中对沟通方式有效性的调研结果佐证了这个题目的存在。
  知识外溢是企业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负效应,通过信息系统外溢是引起知识外溢的其中一种原因。在所考察的微电子企业中,存在着通过严格监控信息载体进出,尽可能减少对合作企业的数据共享范围,以及限制离职职员一段时间内不能在本行业从业等手段减轻知识外溢的做法。对合作客户降低数据共享程度一定情况下会引起合作的信任缺失题目,这需要从知识同盟治理的角度加以研究。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企业人力资源工作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一方面,我国高新产业起步晚,专业人才紧缺,企业呈现职员的高活动性,员工跳槽将引起知识外溢和企业内知识资产遗失的题目。另一方面,对员工的培训工作要求进步,除了要进行企业规章、常规技能等显性知识的培训外,还需要研究如何将企业所赖以生存的创新观念和思维方式传递给员工。
上一篇:本钱治理办法(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