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对企业知识治理的影响(1)(3)
2016-02-16 01:05
导读:面对这样一些题目,企业需要走出片面夸大信息化的误区,从知识治理的高度,以及治理要素与信息化协同的角度来完善治理体制。 1)企业治理者应当对企
面对这样一些题目,企业需要走出片面夸大信息化的误区,从知识治理的高度,以及治理要素与信息化协同的角度来完善治理体制。
1)企业治理者应当对企业是知识治理体系的本质有所认知,并要熟悉到知识良性循环环境和企业知识存量的有效积聚是产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驱动因素,从意识层面上主动实施企业知识治理。企业内设置首席知识官(CTO)和各个层级的知识经理是有效的途径,进而构建公司层面的知识治理体系结构。
2)培育知识共享和转换的良性循环过程。既要促进组织单元之间的紧密关系和沟通频度,同时也要提升组织单元和员工个体的知识存量及其与新知识的相关性,从而进步吸收、理解新知识的能力。尤其要重视默会知识的转化:默会知识→显性知识,对体制改变、科研成果产生的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挖掘成功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理念,将其显性化,通过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网络服务器及其他手段广为传播;知识资产→默会知识,将显性成果及其背后的思维方式、治理方法贯彻到新的创新过程中往。可操纵的手段有增加正面协作和交流频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一定比例的职员轮岗制,兼顾开发团队的职员稳定和活动性。应促使个体知识转换到企业组织的结构知识体系中,这种知识体系是具有排他性、难以复制的,能有效避免知识的外溢和遗失。以CTO为首的企业知识治理团队在知识转换过程中应当发挥指导和监控作用。
3)建立多方位的创新激励体制,如运用知识产权手段,在进行知识保护的同时,授予创新员工署名权也能对其形成精神激励;通过创新知识人股及知识员工股权分享进步知识持有职员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保护企业知识存量,减轻知识流失和非授权使用。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4)政府及相关部分应发挥宏观引导作用。我国的高新产业一方面起步晚,技术存量低,很多产业依靠产品和技术引进,另一方面,国内消费属成长性市场,比如IC设计行业,技术要求低的中低端需求占据了市场主导。受利益驱动,企业必然更注重以现有产品抢占市场份额,缺乏研发自主技术的动力。中国科协领导多次警示我国高新企业缺乏科技创新理念,重引进技术轻消化吸收,重规模扩张轻研发投进,不少行业有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政府职能部分和科研治理部分应采取国家科研项目支持等手段激励企业从短视的市场争夺向培育长期创新能力转变,在市场导向和国家战略的双重任务间取得平衡。教育部分也应当积极实施人才培养
系统工程,采取多样的教育方式为高新企业跨越式地培养专业领域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