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人学研究(4)
2016-05-13 01:02
导读:(四)为理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状态及其命运提供引导 中国人学的研究者大都具有明确的指导意识,即自觉走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洞察人 的生存体
(四)为理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状态及其命运提供引导
中国人学的研究者大都具有明确的指导意识,即自觉走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洞察人 的生存体验,关心中国人的发展状态和发展命运;既从价值观上重视人,又在学理上完 整论说人,还在实践上全面塑造人。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一定曲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不了解人而造成的轻视人 和不能正确对待人。对“文革”现实的最初反叛是从价值观上重视人,表现在要把人当 人看,尊重人和关心人,重视和有效发挥人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对人的问题研究 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进而强调把人当主 体看,正确发挥主体的作用。近年我国人学研究的意图之一,就是唤醒人们对“人”的 自觉尊重,并充分正确发挥人的作用,就是要通过对“人”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来为尊重人和充分正确发挥人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过去我们不是由于重视人而出现许 多问题,恰恰失之于不了解人而轻视人和不能正确发挥人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 所以能取得很大成就,其原因之一正是重视人和充分正确发挥人的作用,而改革开放过 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一定意义上也与对人缺乏科学理解而轻视人和不能正确发挥人的 作用有关。要真正尊重人和正确发挥人的作用,除了在理论上要科学完整地理解人外, 还要在实践上全面塑造人,即在人的内心深处进行人格上的真正彻底的塑造。中国几千 年封建社会造成了中国人的依附性和保守性人格。高扬“科学、民主”旗帜的“五四” 新文化运动,主题就是“立人”,即塑造新型人格。然而,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包 袱过于沉重,人的惰性太大,新文化运动进行的时间又短,更主要的是中国缺乏“立人 ”的基础和政治基础,所以,新文化运动对人格的塑造是不彻底的,人格并没有发 生根本转变。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中国 政治制度的变革,主要任务是武装革命。解放后一段时期,党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党内政 治斗争,虽然相应地也进行一些诸如扫盲、发展事业等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工作, 但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却始终把知识分子当做消极对象而从世界观上加以“教育 改造”,因而也谈不上有计划、有组织和有步骤地进行真正彻底的旨在塑造新型人格的 “革命”。所谓十年“文化大革命”,只不过是一场破坏文化、践踏人性的政治斗争, 而不是全面彻底塑造新型人格的“人的革命”。总之,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未曾经历过 “文艺复兴”式的、旨在全面彻底塑造新型人格的人的革命,在人的内心深处实行全面 彻底的人格塑造的任务尚未彻底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全面改革和 化建设时期,但在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国民素质适应不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一问题 日益突出。开始的改革主要是通过政策方针的调整及适度放权调动人的积极性,即使人 的素质低,也会收到好的效果,所以,人的素质与现代化建设的不适应不大明显。然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的素质与现代化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就充分暴露出来了 :改革三年后,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问题提了出来,它要求农民懂得现代农业科学知 识和现代
农业经济管理,然而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有相当一部分是文盲、半文盲,从根本 上难以适应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从而阻碍着农村进一步改革的步伐;个体、私营经 济同样如此。起初一些个体、私营可以利用政策搞得比较出色,但随着商品经济的 逐步建立及市场竞争的展开,不少企业纷纷倒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事经济活 动的个体和私营业主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竞争不通也不适应,不注重提高其素质;国有企 业改革之所以困难重重,没有较大突破,其原因之一是企业人的素质适应不了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的需要。上述情况表明,全面彻底实行人格的塑造乃成为改革及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迫切要求。近年我国的人学研究已意识到它所面临的这一任务,因而自觉强调 人格的转型与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