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科学人才观指导下的后勤队伍建设(3)

2016-09-22 01:19
导读:六、用科学人才建立有效激励和保障机制,营造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环境 人才的竞争,说是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体制、机制、环境的竞争,有了好

    六、用科学人才建立有效激励和保障机制,营造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环境
  
  人才的竞争,说是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体制、机制、环境的竞争,有了好的用人的制度。对于后勤实体来说,社会化改革这几年,在队伍建设方面,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相对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在部分改革先进学校引入了很多先进的人才激励办法,比如建立“首席员工”制,办理“人事代理”等,但这些对于整个后勤建设来说还仅仅是一个开始。随着后勤实体的断扩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和范围(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甄选、薪酬与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不断增加,从而就需要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由于后勤事业的不断壮大,需要补充大量的新员工。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做好工作分类,科学地设置工作岗位,补充适合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后勤内部管理职位不断增多,这就为优秀员工提供了晋升机会。因此,后勤队伍建设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和考核体系,把评估和考核的结果作为员工提薪、晋升、奖励、交换岗位等的依据。对于后勤实体来说,已度过了原始积累期进入成长阶段后,已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此时同一行业的其他企业,尤其是竞争对手所制定的薪酬政策与水准,对确定自身员工薪酬的影响很大,为了在人才争夺战中不致落于下风,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可实施接近或等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薪酬策略。如果条件成熟,尤其后勤实体注册成立产业公司,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技术人员,股份奖励仍是
  一种高效的长期激励措施。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七、用正确科学人才观处理投入、产出关系,不断提高人才资本的投资效益
  
  科学人才观认为,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种资源,对人才投资是最有效率的投资。后勤实体只有努力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才能收到最大的效益。因此,在进行后勤人才队伍建设中,始终面临着如何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的双重任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人才观念发生了变化。现在有很多后勤实体都在通过引进高水平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专业人才充分后勤工作中,大量引入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员工队伍中,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技能。但是在用人的时候,往往缺少经济核算,不计成木不讲投人、产出。比如说,一个仓库管理员本来可以用一个中专生就能胜任,但非要招大专毕业生,木来是大专生的岗位招用本科生,有的甚至不惜高薪引入研究生。这种“人才高消费”现象还相当的普遍性,是一种不讲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浪费。在后勤人才建设过程,做到人才与项目、人才与资金结合,才能产生效益。人才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得到提高,发挥作用。把人才长期储备起来,既不能发挥作用,也不利于他们提高,而且由于这些人才的待遇高而贡献小,还可能在后勤内部因分配不公造成不和谐因素。
  
  八、结束语
  
  总而言之,后勤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工作,也是一个伟大的工作,它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后勤事业的发展。对于这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科学人才观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后勤队伍建设理论支持与方法指导。
  
  参考文献:
  1、徐颂陶.用科学人才观指导人才队伍建设[J].中国人才,2004(1).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2、韩和平.人才管理的“三条死亡线”[J].中国人才,2001(8).
  3、梁立军,张凤昌.淡谈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四人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4、肖竞章.加强高校后勤法人实体人才队伍建设[J].高校后勤研究,2005(1).
  5、黄军洪.浙江高校后勤餐饮企业“招工难”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2006(5).
上一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