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群体动力理论在煤矿班组安全管理中的应用(3)

2016-11-17 01:03
导读:根据组织行为学原理,群体成员在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作用下,总是从一种心态或行为的波动状态逐渐到达一种平稳的均衡状态。基于该

  根据组织行为学原理,群体成员在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作用下,总是从一种心态或行为的波动状态逐渐到达一种平稳的均衡状态。基于该原理,本文认为人群是处在一个无形的心理归顺磁场中的,心理归顺磁场的核心引力是心理安全感,人群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不自觉地受核心引力的吸引,导致其行为特征逐渐趋同于人群的整体行为特征,其心态逐渐趋向于人群的磁场核心,离核心越近,心理安全感就越大,心理感觉就越好。
  当每位成员的心态都达到最大心理安全感后,人群就处于一种均衡状态了,同理,管理者作为个体人,也有他的心理安全感,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要满足他自己的最大的心理安全感的。管理者通过其行为对人群的行为产生影响,并根据影响效果反复调整自己的行为,经过几个回合的博弈及调整,人群和管理者都达到了各自最大的心理安全感,定义这个状态为心理安全均衡,人群和管理者为达此均衡的过程称为心理归顺博弈。
  通过运用QSIM算法以及BP神经网络等数学方法,进行博弈过程的定性模拟。通过博弈过程地分析,所得结论是模拟出管理者和人群最可能的行为特征的变化。在班组长岗位管理人员甄选中,本方法可以从人群行为向好的方向变化的角度来挑选最佳候选者,即最佳候选人不一定是学识(或学历)最高的,而是针对某一特定人群而言,其综合素质是最合适的。
  (七)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
  在企业内部往往存在着非正式群体(如同乡、同学、爱好相同者、亲属等)。非正式群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浓厚的群体意识、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信息沟通灵敏和群体效率高等特点。它对企业安全管理及个人的安全行为,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也可产生消极作用,关键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活动能否为达成正式群体的安全生产目标服务。对于企业安全管理者来说,首先要认识到非正式群体总是存在的。其次,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不一定是矛盾的,处理得好有利于正式群体的建设。再次,非正式群体对人的影响是大的,甚至超过正式群体。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对企业中的非正式群体应特别重视,正确分析其双向作用,加强与非正式群体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纠正其错误的行为规范,积极引导他们向安全方向发展,因势利导,把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引导到为达成正式群体安全生产目标服务的轨道上来,充分发挥其安全生产方面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如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性,进行安全教育(如亲属安全教育)。当一些职工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矛盾或纠纷、正式组织正面教育收获不大的时候,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感情密切、相互信任的特点,及时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使其心情舒畅地工作,减少安全隐患,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创造条件。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结束语
  
  班组成员的安全行为主要是在生产过程的群体中发生的,职工个体的安全行为必然要受到其所在群体的群体行为和群体动力的制约与影响。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要想从传统的经验型向现代的科学型转变,需要认真研究班组生产中的群体对成员个人安全行为产生的各种作用力量。为此,笔者深入探讨了与安全管理有关的群体行为和群体动力问题,仔细分析了群体动力对职工安全行为的影响,希望能够为广大安全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实践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乃文,毛寅.关于矿工工作倦怠的分析和对策研究[J].煤炭企业管理,2005(4).
  2、张富有.用群体动力理论开展企业安全工作[J].中国煤炭,2007(4).
  3、林泽炎.预防事故的群体动力学技术[J].劳动保护科学技术,1997(2).
  4、胡斌,董升平.管理者-人群心理归顺博弈定性模拟原理[J].系统仿真学报,2004(12).
  5、毛海峰.企业安全管理群体行为和动力理论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
上一篇:关于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及发展对策的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