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治理学研究范式的二重性(2)
2017-04-27 01:06
导读:治理学的科学主义范式以美国古典治理学家泰罗为代表,通常把科学主义范式称为泰罗范式。该范式的核心是如何使工作更加多产和高效,“科学治理”注
治理学的科学主义范式以美国古典治理学家泰罗为代表,通常把科学主义范式称为泰罗范式。该范式的核心是如何使工作更加多产和高效,“科学治理”注重的是如何改进职工的工作表现,演示了工作要素的可辩识性和可重复性,泰罗坚信通过确定出工人完成某项作业的最佳时间,治理者就可能判定工人是否干得出色。通过这种治理方式带来了组织效率的进步。随着治理学的发展,在泰罗范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主义范式以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把人的熟悉局限在人的经验所及的领域,其方***范式深受自然科学方***范式的强烈影响。这种范式以为,组织及其治理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具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治理学的任务就是要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从观察经验事实出发,研究和发展组织及其治理领域内的一般性普遍规律。
科学主义范式体现在具有理性约束的个体追求服从技术规律和组织纪律带来的高效率。从人的行为特征来看,“经济人”的行为是理性的,因此,假定每个行为主体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治理原理、原则和制度必须以治理主体的个人行为为基础并且可以从社会历史背景中抽象出来。单个行为主体都服从于技术规律,通过期间动作的分析,实现工作方法的标准化、工作条件的标准化和工作时间的标准化。适应这样的行为主体的组织是一个高度结构化、形式化、不受个人支配的集权组织。
三、治理学研究的人本主义范式
治理学范式的第一次变革是由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说完成的,人本主义者指责泰罗的科学治理方法是不道德的,是将工作“非人性化”,并把极具人性色彩的治理变成了简单的效率衡量。他们对科学主义范式提出批评,以为治理的对象不仅是物的治理题目,更重要的是人的治理题目,人是每一个组织中的核心,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应当重视人的积极性对进步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从人本主义范式的理论主张可以发现,行为治理是为解决效率与人性之间的矛盾而出现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对人性进行深进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行为准则,使得治理活动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人和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时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更加符合人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古典治理学的原罪促成了人本主义范式的兴起。人本主义范式以新康德主义、现象学、诠释学等哲学思潮为理论基础,夸大治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以为组织及其关系现象的本质是人的主体精神外化或客体化,是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严格来说,行为科学学派来自于
社会学,法国学者涂尔干指出,在任何社会组织中群体总是由建立他们的价值观和规范来控制人们的行为。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人本主义范式夸大应把人放在治理学研究的中心位置,组织中最宝贵的资源不是原材料、资本、机器、土地或能源,而是人。这里所说的“人”,是被看成“生活在社会里的人”,他们是不断地被密如蛛网的人际关系网所包围,而他们自身也是这个关系网的一部分。在人本主义范式中,整个人类的本性是由积极的与消极的、崇高的与卑劣的品质构成,他们反对科学主义范式把人看成仅仅是一味索取的自利主义的“经济人”,夸大利他主义与给予的品质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同时该范式夸大人的潜质的生长与发展,而且这种潜质的生长始终处于动态过程中,是不断成长和进化的,是随着时间和社会文化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的。 早在西方科学发展的初期,培根(F.Bacon)就觉察到了对一切熟悉活动产生影响的社会文化束缚,并同时觉察到了摆脱这些束缚的必要性。他在对熟悉的社会——文化规定性进行诊断时指出,熟悉的使命在于把熟悉从社会——文化规定性中解放出来,使熟悉成为科学。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以为,已经获得的公道性会随着促使它形成的那个过程的延续而削弱,公道性的操纵特征会被不公道的社会气力所截取和利用。组织理论学家布赖尔和摩根在《社会学范式与组织分析》一书中隐含地指出,社会科学理论主要有两条轴线,一条代表科学本质属性的连续体,另一条代表社会(组织)本质属性的连续体。科学的本质属性夸大稳定性、可证实性和规定性,而社会的本质属性体现为永恒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