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模式(2)
2017-08-04 01:04
导读:成本项目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影响较大,岗位津贴和教工课酬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因为这两项部分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职工的工作量和发放标准决定
成本项目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影响较大,岗位津贴和教工课酬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因为这两项部分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职工的工作量和发放标准决定了岗位津贴和课酬;其他项目,如节日慰问金、政策规定的各种福利、按项目完成任务的报酬等等,取决于高校的经济能力,能力强的多发,能力弱的少发或不发。发或不发都会影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水平。
二是非成本项目。非成本项目是指并不构成职工收入或福利,但对职工收入或福利产生影响的项目。就新建高校而言一般包括:(1)人才引进政策。新建高校普遍存在规模小、条件差、基础薄弱和人才匮乏等特点。这不仅体现在本科学生数量上,还体现在
校园面积、资产、教学仪器设备拥有量以及影响力等方面。新建高校为了满足评估的需要,必然大量引进各类人才。如果学校以提供高薪、高福利吸引人才,则势必增加学校的财力负担和风险。人才引进势必提高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水平。(2)人才管理制度政策。新建高校往往缺乏人才引进和使用规划,并且合并后存在多套管理制度。而制度的统一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因此,若没有一个持续的、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将不利于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引进人才。(3)校园文化因素。新建高校合并前各自拥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这些理念和思想可能导致新建高校文化(观念)的冲突。由于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需要时间过程,新建高校的人文环境不一定会很好,从而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引进,或即使引进,也可能会导致高昂的人才维持成本
三、新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模式的构建
其一,新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的理念。无论是新建高校还是历史悠久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都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从各高校的立场看属于成本,各高校努力控制和降低这部分成本是出于理性理财的必要;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成本相对于在校职工而言,属于收入和福利,职工追求高收入和高福利同样出于理性理财的必要。因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控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高校办学的效益;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与高校办学效益之间存在的关系;如何评价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对高校办学效益的贡献。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由于高校具有传承知识和创新知识功能,因此,高校的办学效益就是从正确的
政治立场出发,积极传承知识和努力创新;高效的办学效益是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与高校办学效益之间必然存在因果关系,而关键的问题是职工个人收入与福利如何与高校办学效益之间进行对接。
其二,新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的方法——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成形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一套用来衡量产品成本、作业绩效、耗用资源及成本标准的方法。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思想是产品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也就是说,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资源通过 “作业”这一中介最终分摊到产品中。
新建高校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管理主要是基于高等高校教学业务的特点:首先,职工执行“作业”。在高校的运营过程中,教职工是“作业”的执行者,高校的效益是职工执行作业的结果。其次,作业耗用“资源”。资源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作业”这种活动本身发生的耗费,如教学过程中教室的照明用电、粉笔的耗用等等;另一部分是“作业”的执行者的劳动耗费,这种无形的耗费构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一部分。第三,作业形成“产品”。产品体现为高校的办学效益,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量化为教职工的教学课时、作业批改数量、命题份数、评卷份数和发表论文的数量等。运用作业成本法控制新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基本步骤:(1)确定作业流程。高校的作业流程为:学生管理作业包括招生活动、教学活动、学生日常管理活动和学生
就业管理活动;教工管理作业包括教师科研活动和
行政管理活动。(2)识别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引发成本的驱动因素,是对导致成本发生及增加的、具有相同性质的某一类重要的事项进行的度量,是对作业的量化。高校 “作业”成本动因的识别,须结合具体的作业流程。如教师的教学作业可以分解为备课、授课、批改作业、
辅导、命题、评卷。需要注意的是成本动因是对高校而言,而从教师角度则是收入动因,因此,成本动因是对教师某些 “作业”报酬的量化。(3)计算每个成本动因的单位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中,作业耗用“资源”,每个成本动因对应着“资源”的耗用量,那么,每个成本动因的“单位成本=作业成本÷作业成本动因数量”。(4)建立成本库,核算职工“作业”总量,计算职工“作业”总成本。通过建立成本库,把同一(同质)成本动因导致的费用项目归集在一起。如高校可以归集备课的总成本、授课的总成本等等。成本库的建立为高校制定分配方案,并在高校总收入的基础上调整每个成本动因的单位成本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