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人口红利效应的形成和问题(3)
2017-08-04 01:13
导读:有一个值得提起的问题是:在中国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有利时期,能否建立起一个有效的 社会保障 体系将关系到中国的长远发展。“未富先老”是中国
有一个值得提起的问题是:在中国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有利时期,能否建立起一个有效的
社会保障体系将关系到中国的长远发展。“未富先老”是中国老龄化的最大特点,老年人口绝对数和相对数的增加,将使社会负担日益加重,社会保障资源面临巨大压力。而且,由于农村流动人口数量巨大,将引起未来农村老化程度高于城市,这也是中国老龄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如何在完善目前城镇养老保障体系的同时,也建立起一套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体系是政府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四、如何促进人口红利效应的实现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口红利”效应,减少劳动力素质较低以及大量积压和流动不畅所造成负面影响,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采取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实现充分就业解决人口红利兑现问题的关键当然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我国应采取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围绕扩大就业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比如,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中小企业和私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开放服务业市场,扩大就业容量;取消对劳动力流动的各种限制,培育劳动力市场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从而使我国的失业率降到最低,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双重目标。另外,在具体实施就业优先原则的过程中,客观上要求我们做到:有利于降低失业率的调控政策要优先于其它政策;有利于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政策成本要优先于其它财政支出给予安排;就业岗位的增加要优先于社会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要优先于其它要素市场;劳动者利益要适度地优先于资本的利益等等。通过充分就业的实现,将为我国目前这样一个相对年轻和丰富的劳动力大军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2.提高劳动力素质。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原因,中国走的是一条依靠农业积累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工业化道路。短期看,劳动力的低成本可以支持经济的发展,但长期看,劳动力的低成本必然是低劳动力素质和低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反映,它无疑将阻碍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里,就地区而言,教育投入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就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而言,应加快扩大和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水平,通过普遍提高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劳动者的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使我国“人口红利”效应最大化。
3.促进劳动力流动。促进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可以改善劳动力的配置效率。目前,我国依然存在着限制城乡劳动力流动的诸多制度性障碍,只有逐步废除这些制度性障碍,促进劳动力流动,才能进一步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进而最大化我国的“人口红利”效应。鉴于我国城乡人口的不同发展趋势,有必要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农村劳动力人口不断合理地向城市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这样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又有利于缓解城市老龄化,降低城市人口的总负担系数,有效优化城乡人口结构,从而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4.做实个人账户, 建立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如前所述:如何进一步完善城镇养老保障体系,如何建立一套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适合农村特点的保障体系,在当前尤为重要。
应对老龄化挑战,就必须选择可持续的养老保障模式。以人口结构变化方向为依据,做实个人账户,实现完全的个人积累,就是一种具备可持续的养老保障制度。而从时间的紧迫上说, 现在就应该从现收现付养老保障制度向完全积累制度过渡。为了支撑这个过渡, 还需要把农村转移劳动力纳入新的保障体系,提高当前保障基金的缴费水平和社会供养“中人”的能力,从而实现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平稳过渡。
中国大学排名
总之,“人口红利”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抓住有利时机,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口红利的巨大效应,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