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模型研究(2)
2017-08-14 02:18
导读:4 集成式信息共享模型 4.1 传统的集成式信息共享方式 随着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节点的网状信息共享方式逐渐演变成了集成式的信息共享方
4 集成式信息共享模型
4.1 传统的集成式信息共享方式
随着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节点的网状信息共享方式逐渐演变成了集成式的信息共享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一个独立于供应链外的节点(信息集成中心)来完成,该中心负责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与发送。供应链中各节点把需共享的需求、库存、及定单处理等各种信息,发送到信息集成中心,形成信息共享源,由信息中心负责对信息进行汇总、加工,各节点企业可随时从这些共享的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及时的做出决策(见图2)。
集成式信息共享方式把节点企业的大部分信息处理功能独立出来,由信息中心负责,减轻了节点企业的工作负荷,使得各节点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致力于核心业务上;更为重要的是,当外部需求信息发生变化时,信息的实时共享保证这种信息可瞬间传送到整个供应链,提高了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该方式为各物理上分散的企业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场所,使供应链由原来的分散决策系统转变为一个集中决策的集中系统,大大提高了其整体协调能力。
4.2 基于主动信息服务的集成式信息共享方式
信息共享主要有两种基本的服务方式,即信息的被动服务(Passive Services)和信息的主动服务(Active Services)。由源端(服务器端)发起的信息递送服务属于主动服务,由终端(客户端)发起的信息请求行为属于信息的被动服务(相对于服务器端来说)。可见,传统的集成式信息共享方式为各节点企业提供的还主要是一种被动的信息服务,各节点根据一定的授权机制,从信息中心的信息库中搜索,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随着供应链的不断发展,其加盟的节点企业日益增加,供应链变得越来越庞大而复杂,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一个突出问题将是信息量过于庞大,由于难于针对特定节点进行信息的筛选和发送,节点企业较难从日益膨胀的信息海洋中准确、方便、迅速的找到并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容易出现所谓的“信息过载”和“信息迷向”等问题,使得信息发布和共享的效率很难进一步提高。为此,基于信息资源标识和用户个人肖像的主动信息服务方式便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中国大学排名
4.2.1 供应链中共享信息知识库的建立
供应链中的信息不仅具有鲜明的共享性,能够被各节点企业所获得和理解,不会因其传播而从信息母体中失去他;而且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各节点企业由于其角色和分工的不同,所需要的信息服务也不同。为此,首先要对各节点企业所发布的各种信息按统一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索引和标识,以便于对信息的识别、定位、检索与选择。
供应链中的共享信息种类大致包括:销售信息、库存信息、定单处理信息、生产制造信息、产品信息、运输信息等等。信息发布主体主要包括:顾客、零售商、分销商、生产商、供应商等供应链中的各节点企业。某信息发布主体在特定的时间所发布的特定种类和主题的信息,就构成了一条信息源,具有特定的信息属性,信息处理中心可给予其一个信息标识码,存入不断增加的信息库,以方便进行信息的处理、过滤与存储,根据不同的节点需求,提供推送式的主动信息服务。信息中心通过信息标识方法,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识别、分类、加工、提炼,形成不断发展的信息知识库。
4.2.2 节点企业个人兴趣知识库的建立
用户肖像是对信息个性化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化描述手段,不同用户依据其不同的偏好,有不同的信息需求。用户肖像模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实现方法,如可以采用兴趣矢量定义个性化的用户肖像模型。在兴趣矢量中每一维数量代表一个用户兴趣点,进而可以进行兴趣匹配计算,确定该用户对此信息的关联度,方便信息高度智能化的采集与获取。在供应链中,我们也可说每个节点企业即对应一个用户,都是依据其“兴趣”获取所需的信息。掌握不同节点的兴趣爱好,建立相应的兴趣知识库,有选择的向各节点推荐、发送信息,可以提高信息的访问效率,从而实现信息共享的最优化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