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2)
2017-08-18 04:15
导读:对于上述博弈需要进行几点说明。首先是政府的补贴策略,假设政府只有在企业生产亏损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是否补贴;并且,如果政府决定对企业进行补贴
对于上述博弈需要进行几点说明。首先是政府的补贴策略,假设政府只有在企业生产亏损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是否补贴;并且,如果政府决定对企业进行补贴,则补贴额正好等于企业的亏损额;此外,政府所承担的补贴成本为θ·S ,其中θ∈(0,1),也就是说,有可能政府只承担部分的补贴成本。其次是企业经理的报酬问题,我们假设只有在生产完成之后,并对生产的启动资金和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进行支付后,才支付企业经理的报酬w*;也就是说,如果在时期三企业亏损并且政府不提供补贴,经理便拿不到报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倒闭,政府获得的支付为0.第三是模型的信息结构,如果存在政策性负担,企业生产增加了一些不确定因素,这会带来信息不对称问题,假设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时期二),政府观察不到、从而无法控制企业家的努力程度。最后,就是政府和企业经理的保留支付问题,如果政府不让企业承担政策性负担,则政府的保留支付为π*,国有企业经理的保留支付为0.我们假设在相同的支付水平下,政府总是倾向于让企业承担政策性负担,而企业经理则总是倾向于尽量少地付出努力。我们采用逆推法求解上面的博弈,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政策性负担是如何影响国有企业的生产行为,以及承担着政策性负担的企业是如何获得生存条件的。
首先,政策性负担会影响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这从命题一中国有企业经理所选择的产量就可以看到。很多实证都发现,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比私有企业要低,文献中往往将其归结于国有企业的公有性质,但是从这里的分析可以看到一点,国有企业承担政策性负担也是导致国有企业缺乏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由于承担政策性负担L 必然增加国有企业的成本,所以这些企业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没有“自生能力”。命题一告诉我们,承担政策性负担的国有企业要获得生存的条件,可以依赖两条途径:一是依靠政府补贴来救助亏损的国有企业;二是维护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限制市场进入以获取垄断利润。实际上,从一种更广义的概念来讲,维护国企的垄断地位实际也是一种补贴,这是以损失社会效率为代价向国有企业提供的一种隐性补贴。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对命题一进行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一些推论:推论一,当国有企业承担政策性负担时,国企经理选择生产的产量q 总是小于最优产量q*.推论一实际上说明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政策性负担必然会带来企业经理的道德风险问题,企业经理会降低自己的努力程度,从而降低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加社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损失。政策性负担是导致国有企业低效率的原因,因为它引发了国有企业经理的道德风险问题。实质上,从命题一的临界值为B (L )而非L 这点,我们就已经看到了政策性负担对国有企业效率的影响,因为当L